香港

鬼節與喪事之外,他將傳統紙紮玩出新花樣

紙紥以往總讓人想到死亡、不吉利,今天卻成了餅店、藝人的宣傳品,這種改變,也影響了紙紮師歐陽秉志的人生。

端傳媒記者 陳嘉茵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6-08-15

盂蘭節臨近,有市民於慈雲山屋邨範圍內燒街衣。
盂蘭節臨近,有市民於慈雲山屋邨範圍內燒街衣。

鬼節臨近,歐陽秉志這幾天特別忙碌。40歲的他是紙紮師,父親傳承下來的紙紮店至今開業64年,父子兩代都用一門手藝,為逝者製作祭祀用品。

8月16日便是農曆7月14日盂蘭節,俗稱「鬼節」,每年這日子前後,附近許多街坊就來光顧歐陽秉志的紙紮店,買香燭紙錢,各式紙紮。相傳,這幾天鬼門關大開,不少香港市民會在家中或街頭燒紙錢祭祀,布施重返人間的孤魂野鬼,祈求家宅平安。

不過今年,歐陽秉志迎來了特別的客人——一家法國曲奇餅店特意委託他製作20個白兔形狀的紙紮包裝袋。這家餅店打算把曲奇放入這種富有香港特色的紙袋中,送給名人嘉賓作宣傳。

長久以來,燒予逝者的紙紥總意味著死亡和不吉利,今天卻成了法國餅店的宣傳品,這種改變,也影響了歐陽秉志的人生。

紙紮師傅歐陽秉志。
紙紮師傅歐陽秉志。

「以前好多老人家拖住小朋友經過紙紮舖,都會拉小朋友走快一點﹔但今天紙紮品出現在不同場合,證明更多人願意去欣賞這門手藝。」 歐陽秉志對端傳媒記者說。

用創意挽救傳統

歐陽秉志的老店位於深水埗福榮街,店鋪不大,300多平方呎,香燭紙錢堆滿了櫃子,兩個雙額通紅的人型紙紮公仔依靠一旁,大大小小的紙紮品懸掛在天花牆身。

這家紙紮店名叫「寶華」,自1952年開業至今,黑底金字的木製牌匾至今已經懸掛64年,長久以來,生意都是圍繞逝者。

不過,自2015年開始,情況開始不一樣。有藝人找到歐陽秉志,着他幫忙製作宣傳工具,甚至有團體找他去建造給小朋友玩的紙紮「冰屋」。

2015年初,香港熱門網絡平台毛記電視的藝人東方昇,找到歐陽秉志,委託他製作一個「東方昇紙紮公仔」。「我覺得未試過,又那麼有趣,便試着做。」歐陽秉志說。2015年7月20日,東方昇穿上與紙紮公仔一式一樣的藍色西裝及藍色波點領帶,連同他頭上的招牌滲血紗布造型,來到香港書展,四處宣傳。東方昇把他與紙紮公仔及兩名小孩的合照,上載到Facebook,獲得2500個讚好。

紙紮店內有不同紙品出售。
紙紮店內有不同紙品出售。
國際品牌找師傅製作兔子狀紙品作宣傳用途。
國際品牌找師傅製作兔子狀紙品作宣傳用途。
紙紮店內有不同紙品出售,圖為紙品點心。
紙紮店內有不同紙品出售,圖為紙品點心。

2016年5月,又有環保團體找到歐陽秉志,請他用竹支及紙箱,紮出一間半圓球體狀的「冰屋」,在以關注全球暖化及環保為題的展覽上,供小朋友玩耍。

歐陽秉志憶述,該團體找他時,完全沒因他經常製作殯儀紙紮品而忌諱,更表示很欣賞他的傳統手藝,以及所用的物料夠環保。

展覽期間,小朋友在紙紮「冰屋」鑽出鑽入,又拿起筆在「冰屋」上簽名,玩得不亦樂乎。歐陽秉志指,當時參加展覽的家長及小朋友,都把紙紮品看待為遊樂設施,沒與死亡掛上半點關係,令他更確信紙紮文化可以更貼近市民。

我希望紮作不只是令人聯想到死亡,而是能夠融入生活,這才有機會令紮作業傳承下去

歐陽秉志

「我希望紮作不只是令人聯想到死亡,而是能夠融入生活,這才有機會令紮作業傳承下去。」歐陽秉志說,「只有不斷開拓新路向,才可令紙紮手藝傳承下去。」

紙紮業曾經風光

引導歐陽秉志傳承紙紮手藝的,是他的父親兼師傅歐陽偉乾。歐陽偉乾今年78歲,去年退休,把經營了大半生的紙紮店,交給兒子打理。

歐陽偉乾在1949年從中國內地來港,經朋友介紹,加入位於中環閣麟街、著名的紙紮店金玉樓做打雜。

上世紀40至70年代,傳統祭祀儀式依然流行,對紙紮品的需求甚大。歐陽秉志指父親初入行時,主要學做舞獅用的獅頭、金龍和燈飾,月薪15元,在當時來說算是中上收入。

學師三年後,歐陽偉乾在紅磡寶其利街自立門戶。第一宗生意是油麻地小輪公司的中秋節燈籠裝飾,單是那張訂單,已為他帶來數千元收入。當時中國的紙紮品不能出口美國,歐陽偉乾看準時機,申請了一張紙紮品出口證,請來四名師傅在香港製作紙紮品,大量外銷給移居美國的華僑。

「當時收入好,夠養家之餘,還足夠買樓。」歐陽秉志笑著回憶說。

不過,進入80年代,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紙紮業隨其他工業一般,受工資及投入成本低吸引,北移國內生產,內地廉價紙紮品壟斷市場,香港紙紮業逐漸凋零。及至九十年代,隨着香港社會轉型至發展金融和地產業,進一步與國際接軌,民間傳統祭祀習俗愈趨萎縮,紙紮業更見沒落。

我入行時已說是紙紮業是夕陽行業,連親戚都說我做這行賺不到錢,沒前途。

歐陽秉志

歐陽秉志就在紙紮業最低迷的時候入行。1997年7月,香港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經濟低迷,當時剛在大一設計學院畢業的歐陽秉志,找不到工作,便暫時在父親的紙紮店內幫手。「我入行時已說是紙紮業是夕陽行業,連親戚都說我做這行賺不到錢,沒前途。」

把紙紮融入生活

剛開始在父親店裏幫忙,生意冷清,歐陽秉志靠閱讀潮流雜誌消磨時間。2000年,他在雜誌上看到滑板車在香港盛行,忽發其想就拿起竹支及硬咭紙,製作了一架紙紮滑板車,掛在店外出售。

歐陽秉志正在制作兔子紙品。
歐陽秉志正在制作兔子紙品。

後來,他的新潮紮作被媒體報導,愈來愈多人上門找他訂製特別的紙紮品。2003年,他受香港著名樂隊Beyond成員黃家強所託,為其於1993年離逝的兄長黃家駒,製作出像真度極高的紙紮電子結他及擴音器。後來,他又受客人所託,製作出可伸縮的魚竿、能打開拉鏈的名牌手袋以及附有插頭的電器等。歐陽秉志的紮作,全部依照真實生活,從使用者角度思考製造,正是這種緊貼生活的思維,驅使他找到了紙紮業的新方向。

伴隨着市民簡化傳統的祭祀習俗,也更看重環保,傳統紙紮需求越發減少,是不爭的事實。歐陽秉志認為,紙紮業要轉型,必須開拓更多應用紙紮的範疇。五年前,提倡保育傳統紙紮文化的非牟利組織香港聖雅各福群會及長春社,邀請歐陽秉志合作,向中學、大學及公眾人士教授紙紮技巧,同時要求學員為紙紮品想出新用途。

歐陽秉志指出,學員對紙紮品的第一印象大多是「祭祀死人用的紙紮公仔」,直至接觸到紙紮原來可以製作燈籠、筆筒等用品時,才對紙紮改觀。他亦因成功令市民改變看法,而更願意擔任更多紙紮導師及講座嘉賓,傳揚這門傳統手藝。

2014年,歐陽秉志到中大持續進修學院,教授紙紮技術,當時的學員運用所學的技巧,製作出紙紮生果盤及靴型的雨傘架。這令歐陽秉志看到,傳承不一定是由師傅把手藝傳給徒弟,亦可以是將之融入生活中,透過引起更多人關注,令其延續下去。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