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 美國同志平權運動的標誌彩虹旗才剛誕生不久,剛剛出櫃的青年男同志 Lund 因為性取向被老闆開除,此後15年他都處於漫長的失業狀態。2016年,Lund 已是69歲的老人,但和不少晚年居無定所、不得不重新入櫃的 LGBT 長者相比,他又是幸運的。最近,他搬進芝加哥市政廳資助的 LGBT 老年公寓,受惠於美國對 LGBT 長者提供的第一批廉價住宅。
「這裏感覺就像家一樣。」Lund說,「當你老了,若能生活在一群理解你經歷的人中間,那感覺就好多了。」
這種公寓已經在洛杉磯、三藩市、明尼阿波利斯和費城落地。已經搬進明尼阿波利斯 LGBT 老年公寓的女同志 Lucretia Kirby 感慨,自己和同性伴侶在從前租住的地方受到了太多鄰居的騷擾,甚至有人從門縫裏塞入威脅的字條,現在她終於不用面臨這樣的煩惱了。

今年6月,紐約也啟動建設兩座這樣的 LGBT 老年公寓,預計3年後建成,其中在布朗克斯區(Bronx)的公寓將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同類公寓,提供147個住宅單位。
負責紐約公寓項目的美國 LGBT 長者服務倡導組織(SAGE)CEO Michael Adams 認為,LGBT 長者是美國 LGBT 人群中的先驅,「是這些人一手打造了我們今天擁有的 LGBT 社區,在平權路上為我們掃平道路」。
而現在這些人老了,在住房問題上面臨比異性戀長者更大的困境。許多 LGBT 長者沒有家人,面臨晚年獨居的景況。美國聯邦政府住房與城市發展部2015年曾發布報告,指在美國50個城市的租房市場中,房東對異性戀租客的歡迎程度比對同性戀租客要高出16%。雖然美國有22個州出台防止性別歧視的法例,但對租房時遇到歧視的定義很不清晰,而且各州標準不一,難以起到實際保護作用。
如果我還要繼續住在之前的那個地方,我早就在情緒波動中死掉了。
為了解決 LGBT 長者晚年住房的問題,SAGE 與其他兩家民間組織 HELP USA 和 BFC Partners 合作,推動了紐約的兩個 LGBT 老年公寓項目。紐約市房屋局、紐約市老人局、紐約州社區和住房重建部等政府部門參與出資,將兩座公寓的建設納入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針對所有市民的10年建屋計劃之中。
兩座公寓將分別在布魯克林區和布朗克斯區,其中布魯克林區的名為 Ingersoll 老年公寓,布朗克斯區的名為 Crotona 老年公寓,兩者合共能提供230個居住單位,造價超過8500萬美元。不論是否是 LGBT 群體,只要是62歲以上的低收入老人都可以申請,但一定會保證一個對 LGBT 群體友好的居住環境。公寓會提供膳食、健身服務、健康檢查、電腦課程和語言課課程等,以及特別為 LGBT 社群推出的服務。例如同志之月(Pride Month)慶祝活動,還會在公寓的圖書室和藝廊中展出優秀的 LGBT 作家與藝術家作品。
如無意外,紐約的兩座公寓落成後也將很快供不應求。最早建設 LGBT 老年公寓的是洛杉磯和三藩市(2007年),芝加哥成為第三個城市(2015年),剛建成就迅速接到400多個入住申請,遠超實際建設的79個住宅單位。其後落成的明尼阿波利斯和費城 LGBT 公寓也迅速吸引了大量申請者。
這些公寓提供的服務大同小異,但芝加哥的 LGBT 老年公寓因為選址獨特,一度引起當地媒體和LGBT圈的熱議。
這座公寓剛好建在舊市政廳警察局的位置。七、八十年代,芝加哥 LGBT 人群曾多次和當地警察發生衝突,不少人曾進過這座警局。到了2015年,當這些當年在街頭憤怒抗爭的LGBT平權青年到了七、八十歲,又「重返」警局舊地。當年曾進過警局的 LGBT 人士 Valle 就說,「我們在這塊土地上重構了歷史,這讓我充滿力量。我們在這裏創造的是多麼美好的新事物」。
他們(指LGBT長者)的晚年會是孤立無援、形單影隻的,甚至更壞的情況是,沒有人或是很少人會為他們的晚年生活提供幫助。
不過隨着人口老齡化,美國 LGBT 長者的數量也正在大量的增加,NGO 平權中心(Equal Rights Center)估算,到2030年65歲以上的美國 LGBT 長者人數將從現在的300萬左右增長到600萬。
雖然已經有包括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費城、紐約等在內的 LGBT 老年公寓項目,但參與推動明尼阿波利斯公寓項目的跨性別運動人士 Barbara Satin 說,即使以現在建設速度,美國境內也還只有約500個住房單位可以提供給 LGBT 長者居住,無法滿足龐大的需求。這種現況令一些活動人士敦促美國政府建造更多LGBT老年公寓。但亦有分析質疑,將 LGBT 長者以「保護」的姿態刻意與異性戀長者區分開,是促進「平權到老」的最好方法嗎?
聲音
LGBT 人群值得知道他們的國家和他們站在一起。正因如此,美國政府正致力於更了解 LGBT 人群的需求,為 LGBT 長者提供住得起的、溫馨友好的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