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走進中南海紅牆寫作的傳記作家

因意識到「左」毒之害而進入紀實文學,近半生追逐中國歷史與政要,帶著重磅文革題材作品來到香港的葉永烈,還想寫誰?30多年來,他還有什麼未解的憂慮?
葉永烈。
大陸

陳雲、陳伯達、萬里……不同時期的中共高層領導人都經由他的筆端留下傳記。葉永烈,這位75歲的中國紀實文學作家自稱「走名人路線」、記錄中國精英階層:「如果我自己來選擇(傳主),我很願意選擇朱鎔基。」

1983年末,內地「清除精神污染」運動,葉永烈的長篇小說《黑影》被列為「清污」重點,這讓才三十歲出頭、曾對政治避之不及的他意識到,「『左』毒不除、中國不寧」,因而棄虛從實,從《小靈通漫遊未來》等科普科幻和小說創作,跳進了以中國當代政治、政要為主要對象的紀實文學寫作。文化大革命發動50週年的2016年,葉永烈帶著200萬字的《四人幫興亡》和78萬字的《陳伯達傳》(第四版),走進了香港書展。

《「四人幫」興亡》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7月

「朱鎔基願意,我馬上就會去」

葉永烈的紀實文學寫作已積累了1500萬字,佔他寫作總量的一半。他說,如果是寫傳記,對傳記主人的選擇一般有三個條件,「第一,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第二,最好沒人寫過;第三,本人能夠接受採訪最好」,末了他還補一句,「他的一生能夠折射一段歷史。」

他為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作傳如此,為「中共八大元老」之一陳雲作傳亦是如此。他筆下的萬里──另一名「中共八大元老」、前國務院副總理、前全國人大委員長的70萬字長篇傳記,也很快就會出版。但他最想寫的朱鎔基:「我提了好幾次了……他沒有反應。我知道他不太願意。」「我對他的個人非常尊敬。如果他願意、點頭的話,我馬上就會去。」

《陳伯達傳》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7月

80年代末,朱鎔基接替江澤民擔任上海市長時,葉永烈就開始留意他了。上海市人大會議討論朱鎔基的任命,在電視上直播,有人遞上去一個條子,請朱鎔基講一講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事。「他當場就很爽快地回答。我一聽,趕緊把錄音機找出來,就撳下來了。我後來查了一下,他再也沒有自己直接談過。這是朱鎔基一生非常敏感的問題,」葉永烈說。10年之後,1998年3月,朱鎔基作為國務院總理的第一場記者會上,再被問到「右派」問題,他表示,不想再提那段「教育很深刻,但很不愉快的」歷史。

「其實很多退下來的國家領導人,他願意接受採訪,能夠口述歷史,這是最好的。美國總統一下台,第一件事就是出回憶錄,這個傳統很好,我們國家也應該是這樣」,至於為什麼中國的領導人在退休後更多選擇沉默,不受訪、不作書,葉永烈說「可能我們國家這個傳統觀念不太一樣」,但也有例外,「(前總理)李鵬還是很積極的,出了一本又一本書,每個人個性都不一樣。這都應該贊成的,鼓勵他們不要把歷史帶走。」

是審讀,不是審查

給頂級政要寫傳記,重點還是資格。獲當局信任如葉永烈,也曾在2001年「因為種種原因」而退出了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傳記寫作。葉永烈說,給政要作傳,有他自己想寫的,也有有關方面邀請他寫的。《陳伯達傳》是他自己要寫的,「得到了公安部的同意」,陳伯達本人也接受了採訪,「寫得很順利」。江澤民傳,就是「他們點名我去的」,「可能他們方方面面注意到我,可能我寫這種傳記,一個是已經熟悉了相關的背景,另外就是比較準確,比較實事求是」。

《鄧小平改變中國──1978:中國命運大轉折》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8月

獲得準許或授意只是第一步,最後一里路是通過審查。葉永烈曾寫過:「我遭遇的最大的麻煩,就是作品的審查關。」但談到對新版《陳伯達傳》的審查時,他說:「我很感謝審查者。」

《陳伯達傳》最初寫的是45萬字,1990年第一版只出了35萬字,經過曾與陳伯達同任毛澤東政治秘書的胡喬木的審定。最新的第四版,增加到78萬字,由中央黨史研究室和中央文獻研究室兩家審查通過,葉永烈說:「這次的審查者是非常認真的。中央文革小組,我在書中打了引號,他還建議把引號去掉,說中央文革小組是當時中央認可的小組,所以建議把引號去掉,我就去掉了。他還提出有一些問題,比如跟《毛澤東年譜》上有些出入,會告訴我,《毛澤東年譜》第幾版第幾頁上跟你這個不一樣,我就去查。」

葉永烈稱這種審查為「審讀」:「他們都是一些黨史專家,糾正一些提法,有些年代不對,或者人名、事件細節有出入。像《毛澤東與蔣介石》裏頭,我寫的『蔣介石略輸周恩來一籌』,他就把『略輸』的『略』字去掉了。我都按照他們意見進行修改。」

《毛澤東與蔣介石》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葉永烈說,官方「審讀」刪得不多,一些書反而是出版社審的時候刪得比較多,比如這個月剛剛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在北京出版的《走近錢學森》,其中談1958年「萬斤田」問題和「人體科學」問題的「爭議中的錢學森」一章,出版社建議整章去掉,葉永烈說自己「奉命拿掉,但一個字都不改就收進(自己的文集)去了。」

《走近錢學森》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7月

寫作生存法:史實準確,觀點正確

能夠走進中南海的紅牆與元老面對面、能夠獲得成尺厚的四人幫專案材料、能夠通過重重審查,葉永烈有自己的寫作生存法:「我從事這工作時間長了,比較熟悉了,知道這樣的寫作要經過一個手續是怎麼樣。」他總結為兩個「確」:史實準確、觀點正確。「我的作品基本都符合現在大陸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我的書都首先在北京出版」。

比如寫華國鋒。「我早就瞄準他。他退下來,每天種葡萄、養雞。我幾次跟他打招呼,寫信給他,把我寫的《華國鋒年譜》寄給他,希望他接受採訪」,可惜「他始終沒有考慮。」

比如寫陳雲。「我在中南海採訪陳雲夫人,她口齒很清楚,思路也很清楚,我很早就認識她,她知道我,跟我談得非常深入。我問,你在家裏怎麼稱呼他。她說,沒有稱呼,我只在外面會喊『陳雲同志』,在家裏就不稱呼。陳雲比我年紀大好多,我喊他什麼呢?喊陳雲同志啊?陳雲?都不合適,就『來來來』…我寫信給他呢,就寫『雲兄』。這些細節,只有採訪到才能搞清楚。」

《他影響了中國──陳雲全傳》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4月

比如寫陳伯達。「開始他還答應(審讀終稿)。可是到後來他說,『我年紀大了』──當時他85歲了──『我就不看了,我相信你會寫得好』。另外就是好多問題,(對)他(來說)都不大愉快的事情,所以他不願意看。」《陳伯達傳》書稿完成之後,大概2個多月,陳伯達去世,葉永烈於是補了一章「陳伯達之死」,作為全書的開篇。

比如寫《四人幫興亡》,「前前後後花了30幾年時間,採訪了100多位當事人,還查閲了大量的檔案和有關的文獻。特別是1977、78年,當時上海報給中央的關於四人幫的專案材料,這個我拿到手了,這些非常珍貴,」葉永烈雙手一上一下的比劃出大概一尺高,「壘起來有這麼多的材料,我全部拷貝下來。」

數十年追蹤政壇要人,葉永烈養成了時時錄音的習慣。就連在香港書展中接受訪問,他上台前也先從包裏掏出小錄音筆,打開,安置在座位前的茶几上,再坐下開始答問。「我幾乎所有的採訪都有錄音。我當年用的是磁帶錄音機,紅燈牌,紅燈一閃一閃的。我把這些磁帶全部捐給了上海圖書館,他們正在轉成數碼。這些東西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歷史。」

他寫得快,「進入寫作狀態,我就是全天候的,一天大概(寫)一萬字吧,早上六點半我就起床了,一直到晚上11點,萬里傳記70萬字,也就4個月完成。」他把游泳池改造成有30多個書櫃的藏書室,自稱「日坐書城」,在取名「沉思齋」的書房裏寫作,寓意「歷史在這裏沉思」。

近半生在追逐中國最為神秘而重要的一群人的葉永烈,還會沉思什麼歷史?訪談場外,講起最近大陸出現宣稱「愛國」而砸肯德基等現象,葉永烈說:「有文革的影子在裏頭。這種是很不應該再發生的事,現在這些人都被稱為『憤青』,跟當年的紅衞兵有很多共同之處。清除文革,不光是防止文革捲土重來,這種思想的清理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左,或者極左……」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很遗憾没有走到书展现场去拜会叶老,真的遗憾,希望明年不要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