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強推新國安法,大馬首相權力空前膨脹

刊登於 2016-07-27

2016年7月21日,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在吉隆坡演說。
納吉從09年起開始擔任馬來西亞首相。

還籠罩在1MDB巨額貪腐案中的馬來西亞,原定於7月30日舉行要求首相納吉(Najib Razak)下台的大規模「倒納吉」示威,卻突然迎來一個壞消息:由納吉力推的新國安法將在8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各界擔憂大馬國內言論及集會自由將因此進一步收緊,人權及民主狀況受威脅,而納吉則會使用該法來為陷入1MDB貪腐案的自己護航。

新國安法可以被用來反對任何政府不滿意的事。

大馬民主與經濟事務研究所主管旺賽夫(Wan Saiful)

新國安法全稱《2016國家安全委員會法案》(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Bill 2016)。法案規定,由納吉任主席的大馬國家安全委員會將擁有將任何區域設定為「禁嚴區」的權力,在這些區域內,安全部隊不用申請搜查令,即可直接以武力搜查、拘捕任何個人。而且首相可以無限期延長禁嚴時間。

該法案早在2015年12月就已通過,當時在國會下議院經過了將近7小時的馬拉松辯論,最終以107票對74票三讀通過。納吉政府稱,該法案是為了對抗國內激進伊斯蘭勢力可能帶來的威脅,而並沒有違反聯邦憲法所保障的基本人權。

時隔半年多,納吉突然宣布法案將於8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此前,大馬最高元首曾要求修改法案的部分內容,但新國安法最終卻跳過了慣例的最高元首簽署步驟,在未經修改的情況下就將直接生效。

大馬律師公會、沙撈越辯護律師協會和沙巴律師協會早在1月就對法案表示深切擔憂,指法案將會賦予納吉和國家安全委員會「巨大的」行政權力。而自2015年7月1MDB醜聞爆出後,大馬就已經修訂殖民時代留下的煽動法令,將最高刑罰由3年改為20年。以煽動法令和其他嚴苛法案為依據,大馬在過去兩年中已經抓捕了50多名批評政府的人士、反對派領袖和記者等,還關閉了大量媒體網站和博客。

基於這樣的趨勢,大馬人權 NGO Suaram 主管 Sevan Doraisamy 認為,新國安法下的全國安全委員會很有可能會被用來鎮壓任何的公民行動。而大馬人權活動人士、律師 Ambiga Sreenevasan 亦指,「政府正在對1MDB和民眾對此案的反應感到越來越緊張」。

1MDB基金成立於2009年,由首相納吉一手推動,納吉還兼任 1MDB 公司顧問委員會主席。去年7月,華爾街日報率先爆出來自1MDB的6.81億美元被轉入納吉的私人賬戶,引起大馬政壇震動,包括美國、新加坡、瑞士、盧森堡在內的6國隨後對此展開調查。瑞士司法部門在去年9月就已凍結1MDB在瑞士銀行的賬戶以配合調查,今年4月,新加坡金管局關閉了涉案的新加坡瑞意銀行(BSI Bank)並處以巨額罰款。7月20日,美國司法部指控納吉的親信與繼子等非法挪用1MDB逾35億美元,並提請沒收其中透過美國的銀行系統洗錢的10億美元資產,其中還包括電影《華爾街狼人》的版權費。

醜聞爆出後,大馬民間團體「淨選盟」(乾淨與公平選舉聯盟)曾在去年8月29日發起「凈選盟4.0」大型集會,要求納吉下台。集會在首都吉隆坡等3座城市同步進行,凈選盟稱有20萬人出席集會。凈選盟原本計劃今年7月30日再舉行一次類似的「倒納吉」集會,而支持納吉的「紅衫」集會則指要在同日進行針鋒相對的撐納吉集會。由於新國安法的實施日期是8月1日,因此「凈選盟」這次集會應仍然合法,但大馬警察總監 Khalid Abu Bakar 25日已表示他不會允許這次集會發生。

聲音

現在我們知道馬來西亞獨裁之路會怎麼走了。

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去年12月法案通過時

國家安全法無非就是試圖讓所有針對納吉政府,尤其是納吉本人的批評噤聲。

馬來西亞國會反對黨議員 Azmin Ali

在國家最需要公民站出來的時候,我拒絕用沉默餵養貪污、暴政與無知。

「淨選盟」委員會成員黃進發,在去年8月「倒納吉」集會上說

1MDB 公司7億美元貪腐案

2015年7月3日,《華爾街日報》報道指馬來西亞政府約7億美元公款流入總理納吉的銀行賬戶。7月7日,《華爾街日報》公開9份文件,詳細記錄了 1MDB 的7億美元資金如何流入納吉私人銀行戶頭。當天,馬國總檢察長阿都乾尼、國家銀行總裁潔蒂、全國警察總長卡立阿布巴卡和反貪污委員會主席阿布卡欣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已經在7月6日下令凍結6個銀行戶口。不過,納吉稱款項只是政治捐獻。1月26日,馬來西亞檢察總長Mohamed Apandi Ali發表聲明稱經調查該筆資金來自沙特阿拉伯王室的捐贈,不涉及貪腐和其他犯罪行為,並宣布結案。(資料來自網絡)

來源:路透社MalayMailOnlineChannel News Asia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