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馮敬恩衝擊港大校委會會議案提堂,否認全部控罪

刊登於 2016-07-22

前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到東區裁判法院提堂。
前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到東區裁判法院提堂。

最新動態

前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馮敬恩因一月參與衝擊港大校委會會議,被控刑事恐嚇、刑事毀壞等四項罪名,該案於7月22日上午在香港東區裁判法院提堂。馮敬恩在庭上否認全部控罪,案件押後至9月21日作審前覆核,馮敬恩獲准以經已提交的一萬元現金繼續保釋。

控方指,馮敬恩1月26日當晚在香港大學沙宣道5號賽馬會跨學科大樓正門外,涉嫌刑事恐嚇港大校委會主席李國章,威脅李國章說要讓其人身遭受損害,意圖使李受驚;又指馮在公眾地方作出擾亂秩序的行為,包括高呼「唔好畀佢走!唔好畀李國章走!隊冧佢!隊冧佢!」(意即不要給李國章走,攔住他),意圖破壞社會安寧。

對於刑事損壞及企圖強行進入的控罪,控方則指馮敬恩與其他數人在沒有合法辯解的情況下,損壞了香港賽馬會跨學科研究大樓正門的玻璃門門框,企圖以暴力方式闖入大樓。

控方稱,將傳召四名證人出庭作證,包括港大校委會主席李國章和當晚在場的保安。

22日提堂時,主審法官對馮被控公眾地方行為不檢罪提出質疑,認為有關控罪是針對未發生的情況,而當時現場情況已相當混亂,建議控方考慮以《公安條例》中其他更合適的罪名作出檢控。

多名港大學生到庭聽審,包括現任學生會會長孫曉嵐、罷課委員會成員王俊杰等。庭審結束後,馮敬恩在庭外表示感謝律師及聲援他的學界朋友,還提醒亦有其他港大同學要面臨同樣情況,呼籲社會關注。

7月21日報導: 前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因圍堵校委會會議被控罪,明日提堂

前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馮敬恩因參與今年1月26日港大校委會會議期間發生的圍堵事件,於7月20日晚在家中突遭警方逮捕。警方表示,被落案控告1項刑事恐嚇及1項在公眾地方行為不檢交替控罪,1項刑事毀壞和1項企圖強行進入罪。馮敬恩已於21日凌晨獲保釋,案件將於22日在東區裁判法院提堂。

感謝各方好友不談政治光譜,紛紛到場聲援。我的莊友Colman (李峰琦)也有類似遭遇,亦可能有更多同學有類似遭遇,希望大家也多關注,不要讓他們孤單。讓家人、朋友受驚,甚歉。

馮敬恩保釋後在Facebook發布狀態

馮敬恩被捕後,現任港大學生會會長孫曉嵐等十多名港大學生前往西區警署支援,但警方以安保為由拒絕聲援學生進入警署。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後發表聲明,稱對校方在1月校委會時漠視學生訴求並報警求助的行為感到憤怒,「事情的荒誕,在今晚糜爛到極致,一所以自由立名的大學,將力圖捍衞這份自由的學生親手拱手送上,獻祭予黑暗。」

此外,前港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李峰琦20日也於Facebook表示,有重案組警員到家中要求協助調查,但因為自己身在海外未能及時配合,事件已交由律師處理。

李國章在校委會議後,於大樓外遇見大批學生。
1月26日晚,李國章在校委會議後被大批學生圍堵。

1月26日晚,新任港大校委會主席李國章首次主持校委會會議。當時港大學生為爭取廢除特首任校監必然制,已從1月20日起持續一週的罷課。當晚,一批港大學生及反對李國章出任主席的示威人士在會議場地外集會,要求與李國章及其他校委會成員對話。會議結束後,李國章及港大校長馬斐森離開大樓時被大批學生圍堵,場面混亂,後被迫折返樓內。之後學生一度試圖強行進入大樓,與現場警員發生衝撞。據媒體報導,當時任本科生校委代表的馮敬恩曾試圖卡住大樓正門協助學生入內,後被保安制服。

對於馮敬恩被捕,港大校委陳祖為表示,從教育角度來看,校方不應控告學生,但無奈報警後案件已交由警方和律政司跟進。但身為港大校董的鍾樹根就認為,做錯事就應受罰,對於為何在案發半年後,立法會選舉的關鍵時期才進行檢控,他就反問「是否因面臨立法會選舉,就所有事情都不檢控呢?」

4
港大罷課委員會曾提出四點訴求,包括:成立審視《香港大學條例》專責小組;特首不應是大學必然校監;校內校委的數目,需佔整個校委會一半或以上;委任校委及主席的權力應由特首轉移至校委會。

聲音

部分學生就如吸了毒,做出不理性行為。

港大校委會主席李國章在圍堵事件兩天後說

我們有忍受傷害的力量,卻從來沒有退讓的本錢;承受恐懼的能力,來自相依的畏憚。我們只需要多一點點人,多一點點。雖然害怕會持續,但就不再是無能為力。

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聲明

Billy(馮敬恩)是一位充滿幹勁的學界戰友,經歷港大陳文敏風波、李國章壓境,他在港大大聲疾呼,抵抗赤化;要求取消必然校監制,以自己的力量,大專學界,從不抱持私心。或許有人不同意學生的行動方式,或認為年青人手法過於激進,但毫無疑問,Billy挺身而出是為了保護日漸萎縮的院校自主。

香港眾志主席、前學聯秘書長羅冠聰於Facebook支援馮敬恩

來源:明報蘋果日報立場新聞香港電台商業電台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