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研究發現,復仇帶給人的並非只有快感

刊登於 2016-07-13

華盛頓白宮附近的一個店鋪售賣拉登的T恤衫。
美國學者設計實驗研究人們對於復仇的情緒體驗。圖為華盛頓白宮附近店鋪售賣拉登之死的T恤衫。

「為什麼人類對復仇有共同的文化期待,認為這能使他們感到愉悅和滿足?」帶着這樣的疑問,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和腦科學博士生 Fade Eadeh 展開相關研究,並發表報告指,復仇帶給人們的並非單純的快感,而是一種愛恨交織的複雜情緒;復仇也不如人們期待的那麼有滿足感,長遠來看反而會讓復仇者不那麼開心。

我們熱衷復仇是因為我們懲罰了侵犯我們的人,而我們厭惡復仇是因為我們又想起了對方當初的所作所為。

該項研究的第一作者 Fade Eadeh

這份研究報告發布在《實驗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上 ,研究者進行了3次實驗,每次都有200名志願者參與。參與者會被要求閲讀兩條短篇新聞,之後在網上填寫問卷,描述他們閲讀新聞後的心情和情緒的強度。

在一次實驗中,參與者拿到的兩篇新聞分別是:美國擊斃了與「9·11」恐怖襲擊事件有重大關聯的阿爾蓋達極端組織前首領拉登(Osama bin Laden),以及一篇關於奧林匹克運動會無政治管控的內容。隨後,他們需要在25個隨機形容詞中測評他們的情緒,這些詞包括:高興、易怒、惱怒、沮喪、悲傷等。Eadeh 表示,之所以選擇拉登死亡的新聞,是因為這一案例可以給「為什麼復仇可能導致負面情緒」提供解釋。

此前,柯蓋德大學(Colgate University)2008年就有一項關於復仇的研究,另一位研究者 Alan Lambert 也曾於2014年做過類似研究,他們都將關注焦點放在實驗者的「心情」上,並且發現了些微關於復仇導致積極心情的證據。

然而,此次實驗的研究者在數據分析階段進行了調整,將測評對象聚焦於「情緒」,而非「心情」。心理學家有時候會對這兩個概念交叉使用,但二者有重要的區別。「情緒」通常伴隨清晰和具體的動機,往往強烈而短暫;「心情」則相反,一般會逐漸產生並且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往往不太強烈。

在此項研究中,Eadeh 和他的同事使用了複雜的語言性工具和標準的情緒測量方法,來詳細分析人們在讀過與復仇相關的文章之後,在自我匯報的時候情緒發生的變化。他表示,「我們的報告顯示了復仇帶來的情緒化結果是混雜的狀態,人們復仇後既會體會到好的一面,也會體會到壞的一面。」

為了檢驗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研究者們還做出進一步嘗試,替換了新聞素材中可能使讀者產生特定情緒或心情傾向的內容——比如為了避免刺激讀者的愛國情緒,將關於奧運會管控的文章換成了一篇與食物過敏有關的文字;而關於擊斃拉登的文章也刪掉了明確表示此舉是為了對「9·11」襲擊事件報復的描述。不過卻得到了近乎相同的實驗結果。

Eadeh 認為,人們之所以會在復仇中體會到快感,是因為他們修正了一項錯誤,懲罰了一個壞人,「我們在研究中發現,美國人往往會對拉登的死感到很大的滿足,可能是因為我們除掉了一個恐怖組織的幕後主使。」

2977
「9·11」恐怖襲擊事件中,在世貿中心、五角大廈及4架飛機中,總共有2977人死亡,24人失蹤。

聲音

我們發現人們在復仇的時候會同時表達出積極和消極的一面,復仇不單是苦澀或愉悅的,而是二者兼備。

該項研究的第一作者 Fade Eadeh

我們會持續打擊你們,在你們的國家與海外鎖定你們為目標,為在巴勒斯坦、阿富汗、敘利亞、伊拉克、也門、索馬里與其他穆斯林土地遭迫害至死的人民報仇。

極端組織阿爾蓋達(al-Qaeda)前首領拉登(Osama bin-Laden)之子哈姆扎(Hamza bin Laden)近日在錄像中稱

「9·11」恐怖襲擊

「9·11」恐怖襲擊是2001年9月11日發生在美國本土的一系列自殺式恐怖襲擊事件,根據美國政府的說法,這次襲擊由阿爾蓋達極端組織所發動。當天早晨,19名阿爾蓋達極端組織恐怖分子劫持了4架民航客機。劫持者故意使其中兩架飛機分別衝撞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造成飛機上的所有人和在建築物中的許多人死亡。兩座建築均在兩小時內倒塌,並導致臨近的其他建築被摧毀或損壞。另外,劫機者亦迫使第3架飛機撞向位於維吉尼亞州阿靈頓郡的五角大廈。在劫機者控制第4架飛機飛向華盛頓特區後,部分乘客和機組人員試圖奪回飛機控制權,最終飛機於賓夕法尼亞州桑莫塞郡的鄉村尚克斯維爾附近墜毀。4架飛機上均無人生還。隨後,阿爾蓋達極端組織領導人拉登對外宣布自己與「9·11」事件無關並撇清關係。(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theSOURCE每日郵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