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揭仲:從中共戰略支援部隊,思考蔡政府的資通電軍

蔡英文團隊對資通電軍的論述,讓外界產生只是「網軍」或「駭客部隊」的印象,忽略還有...…

刊登於 2016-07-05

蔡英文檢閱軍隊。
台灣總統蔡英文檢閱軍隊。

中華民國國防部長馮世寬5月27日在立法院表示,將成立「資通電軍」第四軍種,並強調這是前後任政府在國防政策的主要差異。事實上,在總統大選前的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蔡英文及其國安團隊,就曾數度對軍方資訊作戰能力提出許多意見,其中就包括成立「資通電軍」,成為現有的陸、海、空三軍外,獨立的第四軍種。

此政策公布後,立刻引起許多討論批評(本文作者原本也持保留態度)。但當台灣內部還在討論有無必要成立「資通電軍」時,中共突然在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戰略支援部隊」,成為中共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外的第五支「作戰力量」。雖然這支神秘部隊的樣貌仍籠罩在迷霧中,但從中共官方媒體釋出的訊息,還是可看出中共的「戰略支援部隊」,與蔡英文政府擬成立的「資通電軍」有不少可相互印證借鏡之處。

資通電部隊目前的問題

目前中華民國軍方(國軍)與資通電作戰有關的單位,包括電訊發展室、通資次長室、情報次長室、資電作戰指揮部(下轄網路戰大隊)、陸海空三軍若干部隊等,總數約三千餘人,並由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支援部分裝備研製與維護。

其中,國防部資電作戰指揮部,下轄資訊戰、電子戰、通資作業與網路戰等單位;最引起外界矚目的網路戰大隊,目前共轄四個中隊,負責執行網路情蒐、網路攻防和電子作戰等任務。另外同屬國安部門的國家安全局,除自行建置若干科技設備,也透過專案、委辦的方式,運用民間公司能量。

軍方與資通電作戰有關的單位雖不算少,但在戰力發展上卻面臨下列問題:

首先,其缺乏完善的聯合與統一指揮機制,難以依照聯合作戰任務需求有效統合;在執行防禦或反制任務時,也容易因為體制與指揮體系不同,難以掌握先機、即時反應。

其次,前述與資通電作戰有關的單位中,有相當比例是以蒐集分析電子電訊或網路情報,和維繫指揮通訊網路為主要任務,因此偏重建立通資訊網路的防禦能量,攻勢能量極其有限。

再者,軍方缺乏專業,尤其是能充分運用民間人力與研發能量的研究團隊,來協助開發與籌獲裝備,和研擬相關戰術戰法。這使現有部隊在執行日常任務外,還要分心於前述工作,造成部隊任務繁重,各級幹部承受極大的壓力。

由於不同單位人員難以整合運用,形成每個單位都有若干人才,卻都不夠的情形。更嚴重的是,目前國軍資通電作戰的相關單位規模普遍過小,造成專業人員軍職生涯發展困難,常常需離開原體系,前往其他性質不同的單位佔缺,不利專業人才的培訓與長留久用。之前飛彈指揮部與中長程防空飛彈部隊合併前,也面臨過同樣的難題。

最後,人事與委辦制度缺乏彈性,使民間相對豐沛的能量難以為軍方所用。國軍通資電單位被這些問題困擾已久,早在民進黨去年公布《國防藍皮書》前,國軍相關單位內部專業期刊上,就已經有「發展戰略層級指揮機制」、「留用培訓專業人才」,和「結合產官學研購建可恃戰力」的呼聲。

中共「戰略支援部隊」

中共於2015年底成立「戰略支援部隊」,其目的是著眼現代作戰基本形式,已轉變成各軍兵種共同參與的「聯合作戰」。其希望利用資訊技術,將分散於陸、海、空、天和電磁網路空間的諸軍(兵)種作戰力量聯結,形成完整作戰體系,也讓數量有限的精銳部隊,能發揮數倍於以往的作戰效益。換言之,就是「資訊主導、體系支撐、精兵作戰、聯合制勝」。

「戰略支援部隊」的任務,是藉由整合原屬不同單位的資電、網路和太空部隊,替聯合作戰提供「準確、高效、可靠的資訊支撐和戰略支援保障」,與中共「陸海空和火箭軍的行動融為一體」,以求在戰爭中制勝。外界常把目光集中在中共龐大的網軍或駭客部隊身上,但這實際僅為「戰略支援部隊」的一支。

這支部隊的組成,除前述資電、網路和太空部隊外,另一個重點是透過正式納編或專案合作,延攬軍工企業和民間科研院校專家,以有效運用民間技術來開發與驗證新裝備,並協助研擬新形態作戰的戰術與準則。

更重要的是,中共不只是把原本分散的單位集中,還希望按照未來聯合作戰的需求,整合這些單位的能量,賦予各單位在聯合作戰中的任務,並依據這些任務來開發裝備、研擬和驗證戰法。

蔡英文團隊的建軍構想

蔡英文在總統大選前對,對軍方資安網路作戰能量的意見,主要散見於三份文件:一、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2014年10月所公布的《國防藍皮書第七號報告:振興臺灣核心國防產業》;二、同一基金會於 2015年5月26日所公布的《國防藍皮書第九號報告:2025年臺灣軍事防衛能量》,暨5月24日民進黨國防小組對媒體的先期說明;三、蔡英文於2015年10月29日所公布的《振興國防產業政策》。

依照這些文件,計畫中的「資通電軍」(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Warfare Force)約有6000人,其中50%為文職人員,由上將級副參謀總長執行官兼任指揮官,但也不排除設置專職指揮官。原則上於2019年能成立,2024年全面開始運作。

這個軍種的任務,是整合國軍現有資電作戰與民間能量,補強國軍資訊作戰能力,並肩負捍衛「數位國土」的責任。最終目標是建立世界級網路攻防能量,使國防相關的資產與基礎設施免於組織性駭客與恐怖分子的網路侵襲。 

在武器裝備部分,民進黨主張應優先發展網路即時監控系統、戰情指管系統、滲透攻擊系統、對阻斷服務式攻擊及先進式持續性威脅攻擊偵測防護系統,與惡意程式分析鑑識系統等。同時承諾若執政,國防部將分四年投入330億預算,提升國軍資安能力,並帶動國內產業發展。還將藉由靈活的組織、彈性的人事制度與高度的對外連結,吸引民間優秀資安科技人物力資源為國防所用,並經國防的教育與訓練,回饋於國家整體數位國土的防護。

在民進黨執政後,國防部不排除在蔡英文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先將軍中分散的能量整合,同時擴編資電作戰指揮部,指揮官則提升為中將。包括國家中山科學院(中科院)和資電部網路戰大隊,也已開始徵求民間人士加入;國防大學也將成立「網路安全碩士在職專班」,從2016年開始招生。

值得商榷的問題

根據前述分析,筆者認為蔡英文政府成立「資通電軍」的構想,能有助於解決當前資通電部隊所面臨的若干困境,如「缺乏完善的聯合與統一指揮機制」和「不利專業人才培訓與長留久用」。但國安決策部門仍需考量下列問題:

首先,蔡英文團隊對「資通電軍」的論述,在內容,或者說對外宣傳上,明顯偏重對國內國防產業的效益與「網路攻防」,讓外界產生「通資電軍」就只是「網軍」或「駭客部隊」的印象,忽略還有電子電訊情報蒐集、衛星偵照與通訊,和電子戰與反電子戰等功能。

其次,蔡英文國安團隊對「資通電軍」的論述明顯偏重防禦,尤其未能如中共在論證「戰略支援部隊」時一樣,將內涵擴充到替現代的聯合作戰提供「準確、高效、可靠的資訊支撐和戰略支援保障」,以及與其他武裝作戰力量的行動融合。

再者,在編制位階上,也許設置一專責指揮部或司令部即可,不一定要成「軍」。同時,若能透過調整法規制度,有效運用民間資源與能量,總人數未必一定要6000人。

最後,現階段或許應參照中共「戰略支援部隊」,盡快先成立負責新單位研發規劃的兵監單位,配屬專業、能運用民間人力與研發能量的團隊,協助裝備的開發與籌獲,並發展相關戰術戰法,讓現有部隊能專注於執行任務。

至於蔡英文政府在《國防藍皮書》的另一個主張,「四年投入330億預算」,則讓人不免憂心於預算運用的效率。從歷年國軍軍事投資案的執行情形看來,在資通電部分,除若干軍售案還能在執行上符合一定的標準,部分由單位自行負責的裝備籌獲案,儘管金額不龐大,往往問題不斷。

試問連當前小量、金額不算龐大的投資案,都無法有效掌握的情況下,軍方又如何能有效規劃、運用和管控這四年330億的預算?若蔡英文政府僅是將現有單位,用「乾坤大挪移」的方式,拼湊一個新軍種,未能有效解決當前國軍在資通電作戰上所面臨的問題,則成立此一「第四軍種」的實際效益,恐將十分有限。

(揭仲,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