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於6月29日發布通告指,被紐約時報稱為「中國互聯網守門人」的魯煒不再擔任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網信辦)主任,該職務由網信辦副主任徐麟接替。徐麟於2015年6月被調任至網信辦,他此前一直在上海市黨政機關任職,官至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
官方通告並未透露魯煒離職的原因,以及將會升遷還是降職,但他目前仍留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而網信辦官網的領導信息已更新,「領導活動」與「領導講話」欄目均已不見魯煒的名字,而是換成徐麟此前的相關消息。
此時正值中國大陸立法機關對備受爭議的《網絡安全法》進行第二次審議。28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對《網絡安全法》草案二審稿進行分組審議,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海陽稱,二審稿「進一步強化國家的責任和公民、組織的義務」,「切實維護國家網絡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具體而言,二審稿增加規定,網絡運營者必須「履行網絡安全保護義務,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並且需「留存網絡日誌不得少於6個月」,「對有關部門依法實施的監督檢查應當予以配合」。
在《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之前,網信辦近期也頻繁出手,先後通過召開會議及發布行業規定的形式加強網絡監管。21日,網信辦召集相關官員及部分網站負責人開會,要求集中治理網絡跟帖中的「有害」評論;28日,網信辦發布《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要求 App 提供者對註冊用戶進行基於手機號碼等真實身份信息的認證,記錄用戶日誌信息並保存60日。
對於網絡的管理,中國政府恰恰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學來的,而且學得還不夠。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對互聯網內容是沒有管理的……如果我們真的有『內容審查』的話,我們網民的增長速度,那些低頭一族對網絡的依賴怎麼還會有增無減?
2014年2月,由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親任組長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升級了了對中國大陸發展迅猛、亦被當局視作威脅的網絡空間的管控。同年5月,曾擔任新華社副社長、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部長的魯煒被任命為中央網信辦主任。
此後,魯煒被認為是中國當局進行網站封鎖、內容審查、監控用戶等行為的代表人物,甚至被稱為「網絡沙皇」。在他的主政下,網信辦新增或更改了一系列法規條款,試圖讓官方的管控行動「合法化」;他在國際上也態度強硬,多次發表與習近平公開講話一致的「網絡主權」論,聲稱中國政府擁有「自主選擇網絡發展道路、網絡管理模式」的權利。
2015年,魯煒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當年「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2015年9月,習近平訪問美國期間,魯煒也是出鏡率最高的隨行官員之一。
然而,進入網信辦僅一年時間的徐麟取代了魯煒。徐麟在2007年5月升任上海市委常委時,習近平正好擔任上海市委書記,兩人有過近半年的共事。當時的官方報導將徐麟形容為「政治明星」,習近平也對其表示讚揚,並強調他是上海市委常委中最年輕的成員。
新官上任的徐麟無疑也將成為備受關注的人物,但魯煒被撤的原因仍然撲朔迷離。紐約時報引述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林和立稱,魯煒在國際上的強硬態度並不受歡迎,因此他的離職「可以被解釋為一種表示和解的調子」。
但林和立補充道,「這並不太可能會減少西方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的壓力。」Facebook 創始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曾多次對習近平和魯煒「示好」,不過至少從目前看來,他仍未能將 Facebook 這一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帶進中國大陸。
聲音
我認為,如果他(魯煒)被拿下的話,我們會看到不同的跡象,一般來說,會有謠言傳出來。幾乎所有被拿下的高級領導人都在出事前就早有傳聞,而我們並沒有聽到任何有關魯煒的重大消息……魯煒最大的成功是,他把政府害怕技術並在技術上落後的地位,改變為政府主動控制技術的地位,魯煒把果凍釘在了牆上。
做出他出局的結論為時尚早,他也許會被提升到官僚機構的某個其他位置上去,在這些重要崗位上換來換去並不少見。
現在有的人存在偏見,我們沒有法律的時候,說我們無法可依,我們有了法律的時候,他又來無端指責。所以,我現在看明白一件事,反正中國無論做什麼,這些人都會說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