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2016美國大選

美國大選:奧巴馬終於公開為希拉莉背書了

刊登於 2016-06-10

#2016美國大選#美國

美國總統奧巴馬為希拉里拍攝的視頻,正式宣布支持希拉里成為民主黨總統大選提名人。
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布3分15秒視頻短片,公開為希拉莉(Hillary Clinton)背書,支持她成為民主黨總統大選提名人。

直到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莉(Hillary Clinton)於6月7日的初選中再度擴大領先優勢,並提前宣告候選人提名戰勝利後,美國總統奧巴馬才終於在6月9日首次公開為希拉莉背書。

據白宮新聞秘書厄內斯特(Josh Earnest)稱,這條3分15秒的背書短片6月7日便已錄好。奧巴馬在短片中盛讚希拉莉非常夠格做美國總統,並表示「我站在她這邊」,「我已經迫不及待要為她助選」。希拉莉隨後在推特上回應稱,「有你的支持是我的榮幸」。

下周希拉莉在威斯康星洲的格林灣(Green Bay)的競選活動中,奧巴馬也將首次到場為她助選。厄內斯特表示,這可能只是截止11月大選之前,奧巴馬為希拉莉助選的眾多活動之一。

從未有人(像希拉莉一樣)如此夠格坐上這個位置(指美國總統之位)。

奧巴馬

分析認為,奧巴馬支持希拉莉不僅是因為他個人對希拉莉的肯定,還因為民主黨亟需重奪國會兩院多數議席。共和黨在國會中的強大勢力曾多次公開對奧巴馬的施政表示不滿,誓要推倒他主張的醫療改革、伊朗核協議以及美國與古巴關係回暖

奧巴馬和希拉莉曾共事多年,兩人在2008年美國大選黨內初選時一度為競爭對手,最後希拉莉敗選,轉而為奧巴馬助選打敗共和黨,並在他上任總統後成為他的國務卿。兩人共事期間曾做過許多重要的共同決議,包括殺死阿爾蓋達組織前首領賓·拉登(Osama bin Laden),以及美國對利比亞的軍事介入等。在 Bloomberg 6月9日播出的希拉莉訪談中,她就表示自己和奧巴馬相識多年,自己「非常欣賞他的觀點」,並指兩人已經從當初的競爭對手成為了「真正的朋友」。

美國總統奧巴馬與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會面。
美國總統奧巴馬與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會面。

希拉莉選情一路向好,又得到現任總統奧巴馬的支持,為她在黨內的對手桑德斯(Bernie Sanders)帶來巨大壓力。奧巴馬在發出背書短片前一個半小時,剛剛和桑德斯在白宮進行了會面。他呼籲桑德斯將他的幾百萬支持者轉化為希拉莉的助選力量,然後在民主黨中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桑德斯仍沒有選擇退選,在當晚的一場造勢晚會上,桑德斯的3000多名支持者也發出「繼續選下去」的吶喊,桑德斯在全場發言中則完全沒有提到希拉莉。不過,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會在短期內和希拉莉會面,商討共同擊敗共和黨總統準候選人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對策。

42:34
路透社6月4日至10日所做的民調顯示,希拉莉在全美選民中的支持率為42%,領先於特朗普的34%。

聲音

她(希拉莉)有足夠的勇氣、同情心和熱忱的心,去做好一個總統的工作。

奧巴馬

如果你看回2008年,當時奧巴馬贏得足夠提名的黨代表票,但還沒成為民主黨的正式候選人,希拉莉當時就做了這樣的事(指為奧巴馬背書)。就算是在那樣針鋒相對的競選之後,她還是走出來支持奧巴馬,令奧巴馬成為正式候選人,並且為他助選。

希拉莉競選辦主管 John Podesta

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11月我會投給希拉莉,但投票的時候不會有什麼熱情了。我希望這不會是桑德斯的終點,儘管下一次大選時他肯定已經老到選不動了……

32歲的弗吉尼亞州選民 Jenn Fendrick

特朗普:「奧巴馬剛剛為歪門邪道的希拉莉背書,是因為他想要『奧巴馬政府』(指行政理念)再延續4年,可是除了他以外,沒人想看到這一幕!」。希拉莉:「刪掉你的賬戶(Delete your account.)」。

9日晚,特朗普和希拉莉在 Twitter 交鋒

2008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初選

2007年1月20日,希拉莉明確表示加入2008年總統職位的角逐。民主黨黨內初選,希拉莉一開始在全國民意調查中大幅領先其他候選人,且已經擁有相當數量的超級黨代表支持,政治評論員都預料希拉莉將代表民主黨參加總統大選。但民主黨政壇新秀非裔美國人巴拉克·奧巴馬參議員異軍突起,與希拉莉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奧巴馬在初選第一站艾奧瓦州的黨團會議中勝出,震撼選情。其後,奧巴馬和希拉莉在長達六個月的初選中互有斬獲,各居勝場,難解難分。希拉莉在不少大州如紐約州和加州都勝出,但因部分超級黨代表在初選後轉而支持奧巴馬,使得他的黨代表票總體上仍較希拉莉多。希拉莉在6月3日對奧巴馬表示祝賀,但直到7日初選結束後,才正式承認競選失敗。原本預期希拉莉可以在黨代表大會舉行時才宣布結束競選,但為避免造成黨內不和,希拉莉提前結束競選,轉而提早支持奧巴馬。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CNN紐約時報The Economist衞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