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陸之駿:小英執政,誰能勝任反對黨?

眼看國民黨無法勝任反對黨角色、發揮制衡力量。那麼能期待誰呢?

刊登於 2016-06-07

時代力量黃國昌參選立委時召開記者會,左為馮光遠。
時代力量黃國昌參選立委時召開記者會,左為馮光遠。

520後,民進黨全面執政,行政、立法雙權在握。上路兩週多,新政府的表現,只能為「出乎意料的果斷」形容;大政方針已定,暫時需要被監督、檢驗的,就只剩「能否貫徹始終」的指標。

與此同時,已淪為在野黨的國民黨,民調竟然持續下滑探底。國民黨的第一場街頭抗爭,娛樂功能多餘政治。民進黨重新執政是沒有蜜月期,但國民黨也還在適應如何當在野黨。

1月16的總統大選後,「傳統」民進黨的若干老鼠屎,得意忘形、零星現形。這些在全民調初選制度下、憑自身實力立足江湖的諸侯,民進黨本身的機制無法節制。

這是英政府最大的隱憂。這也是台灣需要制衡力量的最大理由。

眼看台灣第二大黨國民黨,無法勝任反對黨角色、發揮制衡力量。那麼能期待誰呢?誰將壯大成為台灣主流的制衡力量?

時代力量,理想性格的掣肘

排在國民黨後面的第三大黨「時代力量」,有機會壯大成為主流反對黨嗎?我徹底懷疑。

理由倒不在時力的立委們能力問題。戰神、閃靈、電眼美女,我覺得都比民進黨立委平均素質強。問題在於時力太像民進黨;甚至應該說,「比民進黨更民進黨」──更純粹、更貼近「原始民進黨」的理念。

這樣的批評,倒不專指時力比民進黨「更獨」。時力在「轉型正義、服貨貿、課綱」等問題上,比務實的民進黨更理想化;這應該是客觀的描述。

理想化是很好的指標;但理想化的政治主張,註定無法擴張。時力可以時時起著警惕民進黨的作用,卻無法冀望它取代國民黨成為第二大黨。

要成為第二大黨的條件,必須是有能進一步裂解國民黨,進而收割其中有效成分如「健康藍」(如楊實秋)或「本土藍」(如張榮味)。

這顯然是時力不太可能做到、或不願意的。

泛藍政黨的分崩離析

最可能繼承國民黨泛藍版塊遺產的,當然是親民黨和新黨。

先說新黨。在洪秀柱領導的國民黨愈來愈新黨化的走向下,兩黨的市場區隔日益模糊。當泛藍的選民感覺不到支持新黨和國民黨有什麼差別的時候,很自然的,會往選舉中較有勝算的國民黨回流。西瓜效應,將使新黨泡沫化。我認為:新黨到2020,不分區得票將跌破1%。

至於親民黨,最大的危機在宋楚瑜。毋庸諱言,親民黨是一個靠著宋楚瑜個人聲勢生存的政黨;成也宋楚瑜,敗也宋楚瑜。2000年親民黨成立時,不到60歳、正值盛年的宋楚瑜,聲勢如日中天、直逼總統陳水扁。2016年宋楚瑜74歲、2020年78歳,他再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年老力衰的命運。面對日漸成為選票主力的「解嚴後出生的選民」,老宋魅力不再、親民黨殆矣!

原屬泛藍版塊的40%選民,在國、親、新之外,還能找到什麼出路呢?

除了留在苟延中的國民黨,其中部分不免流向新執政、掌握資源分配的民進黨(泛藍不乏追逐分食權力資源者),必然還會有一部分流向新興第三勢力。

白色力量,無政黨的制衡勢力

最有可能藍綠通吃的政治黑洞,當然是一年半前創造「白色力量」旋風,選上台北市長的柯文哲。這恰恰也就是、為什麼藍綠台北市議員,都拼命找柯P的碴的原因。

柯P旋風一日不散,藍綠政治版塊的不確定性就愈高。這種政治版塊的不確定性,對於單席次選制的總統、立委選舉,影響尚算限,但對於多席次的市議員選舉,卻嚴重干擾藍綠陣營各自的分家產。 被持續找碴、人云亦云的結果,柯P民調不免節節下滑。

但我相信,當話題轉回新的中央政府後,眼睛雪亮的人民,將漸漸察覺到柯式政治的優點。就拿柯P屢被批評的五大案來說,事實上已經解決了五件中的四件;剩下一件還沒解決的大巨蛋,柯P至少已經很有魄力的把它停工、弄得大財團如遠雄也焦頭爛額──這在馬、郝時代,是絕對做不到的。

改革過程中,白色力量變成了「白目力量」;白目令人討厭,但不見得是錯的。當這些改革的果實,被台北市民嚐到的時候,白目力量將再度成為眾望所歸的白色力量,柯P也將成為沒有政黨的台灣最大反對勢力。

首都市長的份量發言,絕對足以發揮制衡的力量;這力量甚至將超過35個立法委員加總。

「接地氣的」綠黨,政治崛起的新路

最後我要說到綠黨。準確的說,是:「接地氣的綠黨」。

故事發生在中壢。藍綠緊繃的中壢,王浩宇在2014年市議員選舉中以第二高票、1萬4千多票當選,得票率9.06%。

2015年中旬,國民黨尚未提名陳學聖、民進黨尚未提名徐景文選立委時,有一份民調顯示:剛當選市議員不久的王浩宇,竟是選民心目中最可能擊敗陳學聖的人選。事後諸葛:從無黨籍趙正宇在深藍選區八德擊敗國民黨強棒孫大千來看,如果民進黨在中壢禮讓王浩宇參選,很可能國民黨陳學聖得落選。

王浩宇的政治經營十分另類。他搞的「我是中壢人」粉專,按讚數超過30萬,聲勢直逼桃園市長鄭文燦。但他並非只在網路上自high,選區中每天都見到勤跑基層的身影。他最近搞得一系列髪禁、制服改革,更使他從地方議員,躍升為全國性政治人物趨勢。他的新模式,已經突破了傳統(國、民兩黨)的地方經營巢臼。

1988年出生、年僅28歳的王浩宇如果堅持走政治這條路、並且堅持他現在這樣的創意與熱情,極可能開創出一個屬於「解嚴後出生世代」的新反對黨。

對反對黨的期待?

最後抽離出來談談:台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反對黨。這是大哉問。

反對黨當然要走在執政黨前面,包括「觀念」與「方法」。就好像過去,民進黨走在國民黨前面──民進黨主張國會全面改選、民主深化、環境優先、性別平權、原民權益,以及台灣前途住民自決。不僅如此,民進黨選舉文宣總是相對新穎(當時很多國民黨候選人的文宣就只是鈔票),選舉技術活潑;當國民黨開始東施效顰發傳單時,民進黨就進化成用錄影帶宣傳機場事件。

同樣的,現在新的反對黨必須比民進黨更先進。先進的觀念,是在先進的物質條件上發展出來的。

2010年代和1980、90年代最明顯的不同,在於「網路時代」的來臨。這種「生產力條件」,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溝通情境」;以Facebook 為例,台灣有約1800萬用戶,接近總人口80%,這使得人跟人的互動與觀念,都從量變到了質變。

洪仲丘事件中有一個突出的意象:洪仲丘因為在軍中用「手機」,被抓、被惡整致死,因為這起事件引起50萬人聚集街頭,用「手機」的燈光集體抗議。

這就是我們所面對的時代。

新的反對黨,就是因應這麼一個時代的工具、情境與觀念而型塑的。「智慧手機時代」有太多值得深思的小關鍵點,譬如:從前有人硬拗,很久之後才會被揭穿;現在,群眾當場就google出真相。像當年陳水扁揭發馮滬祥論文抄襲,《蓬萊島》雜誌調查了好幾個月才敢寫、仍被告誹謗;現在可能30秒就查出答案。

這些細微而重大的改變,隨手可舉例三、五十件,但重點只有一個:這些改變,正在形塑出一整個新世代的新公民。而新的反對黨,將是能迎合這個世代,善用資訊工具,帶著「開放」與「參與」基因的政黨。

註:本文觀點陸續出現在作者臉書,經作者授權《端傳媒》彙整編輯轉載。

(陸之駿,科技公司執行長,詩人,兼任新興民族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台灣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副執行長。 曾任《台灣公論報》社長、《自立晚報》總主筆、《民進周刊》總主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