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近期發布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 VR)產業報告認為,VR 設備的普及率將如同智能手機自2007年開始那樣快速增長。這項能夠為用戶提供沉浸式體驗的技術,不僅吸引了遊戲開發者,也給電視直播、購物、教學、旅遊、醫療等領域提供了新的方向,甚至引起新聞行業的興趣。
去年年末,美國廣播公司(ABC)與 VR 影視公司 Jaunt 合作推出 ABC News VR新聞項目,首部 VR 新聞片是關於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紐約時報則免費發放 Google 的簡易頭戴設備 Cardboard,讓讀者觀看以敘利亞難民營為背景的《流離失所》(The Displaced)等 VR 影片;中國財新傳媒也計劃聯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合國千年計劃辦公室,推出中國首部 VR 紀錄片《山村裏的幼兒園》。
歡迎來到獨屬於你的單人监
英國衞報最近推出 VR 項目的首個產品《6×9:單獨監禁的虛擬體驗》:讓用戶置身於美國的單人監獄內部,以體驗單獨監禁(Solitary Confinement)給人帶來的心理傷害。

在接受單獨監禁時,被囚人員無法與任何人交流,只能住在一個6英呎×9英呎的小屋內,每日平均的監禁時間長達23小時。用戶可通過下載衛報網站提供的手機應用或觀看360度視頻來體驗這種感覺,心理承受能力較低者可以只觀看宣傳片。
歡迎來到獨屬於你的單人間。
《6×9》的開發使用了專業3D遊戲引擎 Unity,虛擬牢房的內部設計則來自7位有單獨監禁經歷人士的描述、犯罪心理學家的建議以及真實單人監獄的場景。
用戶體驗時,上述7人接受衛報採訪時的錄音會實時播放,同時伴隨着來自美國監獄的真實環境聲作為背景,這些聲音經過後期處理形成環繞立體聲效果,讓人感覺身在其中。監獄牆壁上的裂痕還會變成詭異的圖案,牆上的塗鴉若隱若現,可以看到「幻覺」、「焦慮」、「偏執」等詞,這些都來自受訪者經受長期監禁後的記憶。
VR 技術提供的逼真監獄場景,讓體驗者感受到恐懼、孤獨、壓抑,仿佛時間凝固、被世界遺忘。Facebook 旗下虛擬現實公司 Oculus 移動業務副總裁 Max Cohen 指出,「當你使用 VR 的時候,你的大腦會形成自己身處這些地方的記憶……它帶給你的不是一種參與其中然後再離開的被動體驗,而是讓你感覺自己就在現場,因此也形成了你在現場的記憶。」

虛擬環境,真實問題
衞報之所以選擇美國的單人監獄作為首個 VR 項目的主題,是因為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今年4月呼籲對監獄進行改革。《6×9》專題頁面底部附上衛報此前的報導《奧巴馬政府敦促各州限制使用單獨監禁》,該報導引述奧巴馬稱,把人關在接觸不到其他人的監獄裏「侮辱了我們共同的人性」。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Jason Furman 則在《紐約時報》撰文稱,美國監獄人口增長「令人震驚」,監禁率達到世界平均值的4倍之多。他指出,這樣高的監禁率和嚴格的量刑規定有關,而「許多規定看起來並沒有威懾作用」。奧巴馬說,被隔離的囚犯大多數都患有精神疾病,這種隔離方式會使他們極度痛苦,幾天之內就會患上嚴重的抑鬱症,甚至產生自殺的想法和行為。
曾於2011年在挪威發動連環襲擊造成77人死亡的布雷維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近期控告挪威政府對他的單獨監禁是侵犯人權。今年4月,挪威法庭裁定單獨監禁做法不人道,違反歐洲人權公約,因此判決布雷維克勝訴。
挪威的監獄被譽為全球最人道、最友善的監獄,全國僅有94人在高度設防的監獄服刑,其中就包括布雷維克。而法庭的這一判決,也引起部分人士批評其對重刑犯過於仁慈。
聲音
我渴望情感交流,為了尋找交流,我在被關押期間和蒼蠅作為好朋友,甚至故意弄傷自己,只為了能和送藥的人員進行交流。
在民主社會,人道對待是基本人權,即使是殺人魔和恐怖分子也享有同樣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