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讀書時間

從土地而生:土壤中自有百憂解

在芝加哥如何解決都市耕種難關,運用農園進行身心療愈……

沈維君

刊登於 2016-05-29

#讀書時間

【編者按】城市農地、假日農夫不僅是有錢人新興的消遣。食品安全、有機生活之外,土地對我們還意味著什麼?在香港,從菜園村到馬屎埔村,城市中的農人始終未能擺脫迫遷的命運,在推土機前種花既是他們在抗爭中給自己打氣加油,也是證明給所有人看,土地的意義是什麼。

Jeanne Nolan在美國從事有機農耕逾二十年,創辦有機農藝家有限公司(Organic Gardener),負責設計、創建、維護芝加哥林肯公園動物園內佔地五千平方呎的「蔬食農園」。她寫下自己二十年來如何在親近土地、耕作中重獲新生。

出生於典型中產階級家庭的Jeanne Nolan,由於17歲的一段戀情,開始質疑所謂上流社會的各種價值觀。她脫離上流社會,去非主流的合作農場,投入學習有機農耕和簡樸公社的生活。十多年後,身心傷痕累累的她,回到家鄉,將習得的有機農耕寶貴經驗,從自家後院開始實踐。慢慢在當地建立起一個個有機農園。一粒種子如何破土,都和她的身心重建聯繫在一起。這是本書中文版出版方,遠流出版社的選書編輯沈維君,講述她挑選這本書的經過,由遠流出版社授權刊載。

《從土地而生:在都市裡擁抱自然,從生命中獲得愛與重生的力量》( From the Ground Up: A Food Grower’s Education in Life, Love, and the Movement That’s Changing the Nation)

出版時間:2015年5月
出版社:遠流出版社
作者:Jeanne Nolan
譯者:謝凱蒂

2013年10月,台灣爆發黑心油事件,大眾對食品安全的疑慮達到最高峰,我還記得,當時臉書上開始出現許多自制麪包的照片,「自己的食物自己做」漸成風潮。

除此之外,因為農藥問題, 也越來越多人投入有機自耕的行列。當時一連串爆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其實背後有許多值得思考的角度,譴責商人無良固然必要,但除此之外,我們是否對於土地、對於食物漠然無感太久了?

 台灣宜蘭一個工業區,一名農民在水泥廠前耕種。
台灣宜蘭一個工業區,一名農民在水泥廠前耕種。

於是,我開始關注人、土地與食物之間的關係,進而注意到「大自然缺失症」的問題,以及土地對身心的療愈效果……正當我的探索一路往前之際,我碰巧在版權代理傳來的茫茫書海中,看見《從土地而生》。

《從土地而生》一方面是推動「有機耕食」的第一線經驗分享,從書中可以看到芝加哥如何從官方到民間全力合作,解決「食物沙漠」的問題(速食或加工產品充斥,缺少生鮮食物)、在都市耕種面臨的難關(包括空間狹小、土壤含鉛量過高)、 在孩子身上普遍出現的「大自然缺失症」,甚至運用農園進行身心療愈……

作者如此描述土壤帶給她的療愈:「我在農場最低潮的時期,以及初返家時,都深信只要雙手撫觸潮濕、沁涼的土壤,心中的痛苦就能立刻被土壤帶走,那就是一種無法具體量化,卻真實存在的感受。」

一位十七歲男孩在參與耕作之後,寫道:「某些人認為農園的意義是省錢以及吃得更健康,但對我來說,農園代表自然與祥和。我只要看著農園,大自然就進入我的心中。」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在2007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土壤中的「牝牛分枝桿菌」與抗憂鬱藥「百憂解」具備同樣的功效。

儘管書中涵蓋豐富的經驗與知識,但這本書不僅止於此,它更是一本描繪真實人生起伏的動人故事,全書以一位女性追尋生命意義的歷程為主軸,帶出人與土地、人與食物、甚至土地與生命之間的關聯。

這不是一本唱高調的理想之書,而是一段真誠面對自我的旅程,作者在追求有機農耕的過程中,經歷掙扎、懷疑、放棄,最終迴歸家園,踏實地一步一步紮下根基當時作者放棄追尋夢想,回到家中依賴父母,懷疑自己過去十八年浸淫在有機耕作的歲月完全白費,感到沮喪、挫折。

就在這個人生落到谷底之際,她在父母的庭院裏,無意間開闢了一塊人人稱羨的農園,之後一步步踏上新旅程,開展新事業。有一天,她突然領悟:「若無當時的經驗,就不能成就現在的我。生命的經歷總有其承先啟後的意義所在。」

過往的一切並非白費,所有失敗、所有挫折、所有懷疑……如今都化為珍貴的經驗,派上用場。她在路上遭逢的阻礙,其實是一個又一個踏腳石,引領她走向此刻的天命。

閲讀這本書,彷彿是看著自己人生的跑馬燈,我們的遭遇、夢想與困境不盡相同,但我們都經 歷相同的感受——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對未來的方向感到茫然,懷疑自己一路走來,是否走對了路?自己堅信的價值觀、理念是否正確?

光憑努力就能改善生活、實現夢想嗎?現實的壓力逼得生活好像愈過愈狹隘,目光愈來愈短淺,不敢奢望美好,但這是我們誕生在世間的目的嗎?失敗與成功是為了引領我們邁向什麼樣的未來,實現什麼樣的天命?

種種的疑慮與茫然,日後回顧都充滿希望, 正如書中寫道:「我了解到,工作每每看似無望,每每狀況百出,但樂趣也都來自於克服困難的過 程,在於分析問題並尋求解答。這似乎也隱喻人生課題。」

「農作過程的失敗與錯誤幾乎無可避免,例如圍籬出現缺陷、播種時間拿捏失當、雜草失控、作物根部彼此爭奪養分等等,這些都是我曾犯過的錯誤。但這些錯誤何其美妙!這正是人生該有的歷程。萬物皆有成長的本能,你只需懂得如何不造成妨礙。」

正如愛莉絲 · 華特斯(編者注:作家、美國永續食物運動推廣者)為本書撰寫的推薦序所言:「《從土地而生》既是回憶錄,也是宣言與指南,此書將誘導讀者進入自耕蔬食的領域,體驗那美好的觸感與香氣,以及平和、沉靜的喜悅。」

願所有讀者在字裏行間體會歲月靜好,生活就跟土地一樣,需要我們一點一滴去碰觸,感受自己的內 心與生活點滴的連結,然後,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時間與用心醖釀而成的香氣,就會充滿我們心中,在舉手投足間散發出來,影響周遭的空間,感染身邊的人,讓美好能量擴散出去。

(沈維君,遠流出版社選書編輯,大標題為編者所擬,原文標題為:人生每一次體驗都是滋養靈魂的養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