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英國導演組成的“Directors UK”組織發布一項報告指出,英國電影業持續由男性主導,2005至2014年間只有13.6%的英國電影擁有女性導演,只有14.6%的電影擁有女性編劇。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情況未必是女性對導演等行業不感興趣,而可能是女性在職業生涯中遭遇了制度性歧視,例如女性執導的電影更少獲得公共經費資助。報告顯示,2014年,50.1%的電影專業學生為女性,49.4%進入電影行業的新人為女性,但同一年,只有21.7%受公共經費資助的電影擁有女性導演。
“Directors UK”主席貝麗爾·理查茲(Beryl Richards)認為,應從公共經費入手,改善電影業性別不平等問題。她建議 BFI、Creative England、Creative Scotland、Northern Ireland Screen、Ffilm Cymru Wales 、Film London 等為電影提供經費的機構,在2020年前實現公共經費資助的一半電影由女性主導的目標。
這是我們打破惡性循環,改變公共資金只提供給狹隘的、有特權的一群人的唯一方法。
理查茲認為,電影業在經濟、社會、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的性別不平等問題應被重視。她還表示,類似的措施已在瑞典取得成效。
英國最大公立電影資助機構之一 Creative England 對相關建議表示支持。他們也是最接近計劃目標的機構,過去10年中,該機構41%的經費都給了女性導演的電影項目。
除更少獲得經費外,女性導演還更少執導「大片」。報告顯示,新手級別的短電影裏有27%由女性導演,但預算近50萬英鎊的電影裏只有16%由女性導演;對於預算超過3000萬英鎊的電影,由女性導演的比例只有3.3%。
另據文化網站 Polygraph 發表的一篇文章,缺少女性參與編劇的電影,電影中的人物也更容易出現性別失衡。基於200部電影的分析顯示,當編劇團隊全為男性時,53%的電影無法通過一項關於性別平衡的測試,但當其中至少有一名女性時,只有38%無法通過測試。
聲音
研究為性別不平等的趨勢提供了堅實的證據,雖然我們長久以來都知道,但如此清楚地看到這種偏見的殘酷程度,還是讓人震驚。
只有看到有其他女性拍電影,我才敢自己嘗試拍電影……榜樣對培養和鼓勵下一代電影製作者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