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業者自述:台灣電商業者正面對怎樣的結構性危機?

政府部門應該要成立一個跨部會的實權單位來管理電商產業,而不是把它當成街邊巷腳的一間雜貨店而已。

端傳媒記者 陳筑君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6-04-22

編按:中國政府多個機關從3月底到4月初接連發布兩項針對跨境電子商務的新政策,包括改課新稅,以及明訂1142項可以藉跨境電商管道進口的「正面表列清單」。

這些新措施對於中國國內發展中的跨境電商業是一枚強力震撼彈。而同樣鎖定中國大陸為重要市場的台灣電商業者會受到多少影響?或者進一步問:台灣電商業在中國及世界業者藉着網路「跨境台灣」的競爭下,面對了什麼樣的困境?經營電子商務11年,以寢具為主力商品李忠儒接受了端傳媒的採訪,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分析了台灣電商業者在新局勢下的「內憂外患」。他強調:台灣電子商務業者當前面對的,是全面及結構性的危機。

戀家小舖創辦人暨歐必斯董事總經理-李忠儒。攝:受訪者提供。
戀家小舖創辦人暨歐必斯董事總經理-李忠儒。

端傳媒(以下簡稱「端」):中國跨境電商新制上路,對台灣業者的衝擊?

李忠儒(以下簡稱「李」):對台灣的衝擊就是你的商品要賣到大陸變難了。舉個例子,以美容保養品這個系列來說,以前要進大陸,可以透過正式貿易管道,但產品要申請、齊備「三證」。(編按:這裏指「進口行政許可批文」、「進出口標籤審核證書」和「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等三項證件。)

但問題是,大陸官方審查三證速度非常慢,平均要花兩年時間才審得過。一個商品送進去到他審出來要兩年,大概什麼生意也都不用做了。所以之前透過跨境電商這一塊,繳了「行郵稅」就可以進口,業者可以省下申請三證的程序。但現在大陸政策徹底更改,提出了「正面清單」,只有符合正面清單的這些東西才能賣進大陸。跨境電商和行郵稅這一條路,現在走不通了。

對台灣的衝擊就是你的商品要賣到大陸變難了。

受衝擊的品項多不多?當然多!以前放在大陸保稅倉裏面很多、本來可以符合以行郵稅進口規定的一些商品,因為現在都不符合了,你必須趕快把它們撤出來,不然可能會被罰款之類。

我暫時沒有聽到什麼有系統或成熟的因應方式。要不然就是去大陸設立公司。

端: 台灣電商與大陸電商競爭還有優勢嗎?

李:沒有劣勢到頂就不錯了。人家要把東西賣來台灣,什麼規則都不用符合,直接偷你的圖,直接賣山寨的,甚至沒有的療效說有,或者有療效的,他講的更滿、更誇張,台灣一點辦法都沒有。但台灣想把東西賣去中國大陸卻這麼困難。

競爭可以分幾個概念談:台灣電商是要跟大陸電商在台灣競爭嗎?還是要在全世界競爭?還是跟大陸業者在大陸市場競爭?

以台灣市場來講,這個市場不見得是被鯨吞,但絕對是被蠶食。被大陸電商、國外電商、東南亞電商、或台灣電商在境外開的公司,慢慢一點一點吃掉,這是一定的。因為台灣業者光是在行銷上就居於劣勢了,更遑論成本上的劣勢。到時,消費者習慣就慢慢產生了。

舉例來說,我家小朋友的學校因為要表演,所以決定要買相同的衣服,然後有媽媽丟了一個網址來,就是淘寶,但為什麼不是買YAHOO或露天拍賣?因為貨多、便宜,這就會慢慢變成習慣。當很多人在台灣購物選擇的電子商務交易平台,第一個想到就是淘寶時,這就是一種不可逆的現象。因為當你的第一印象被建立起來後,你花兩倍、三倍時間,都很難轉換掉了。

並不是每一個做生意的人,都想要變成鴻海。有些公司小小的,小而美,這樣也很好,可是當一個國家都只剩下「小而美」的公司的時候,主政者就要反省:這是不是你的國家政策?

要說全世界,台灣商品自有優勢,但我們最大劣勢是規模、資本。以我的「戀家小舖」來說,我們在台灣電商的寢具類,或許是相對領導的品牌,但我們的規模放到大陸去,以寢具來講,規模連前50名都排不上,大陸的寢具業者,光是賣寢具到上市的公司,我知道就至少10間,兩邊規模差異這麼大,你要怎麼比,然後還要讓他們去短兵相接嗎?還讓他們去拼價格嗎?這根本不是同一量級的對手。

所以我覺得大家要認知到這一塊,你一定要先認識自己的處境、對手,才有辦法去考慮下一步。

至於台灣電商業者去大陸,這還是持續要做。對台灣業者來說,那還是一個你必須要面對的市場,去大陸、去東南亞也好,想辦法走出去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台灣市場畢竟就是2300萬人的市場。走出去才有辦法把自己的規模變大,除非你覺得這樣就好。其實這也沒有什麼不好,我是指對一間公司來說,並不是每一個做生意的人,都想要變成鴻海。有些公司小小的,小而美,這樣也很好,可是當一個國家都只剩下「小而美」的公司的時候,主政者就要反省:這是不是你的國家政策?

淘寶網在雙十一購物節這天,商品皆大幅降價,吸引全球買家瘋狂下訂,出貨量爆增。近幾年台灣電商也跟進此行銷手法。攝:CFP/ Getty Images
淘寶網在雙十一購物節這天,商品皆大幅降價,吸引全球買家瘋狂下訂,出貨量爆增。近幾年台灣電商也跟進此行銷手法。

端:台灣電商發展面臨的困境?

李:台灣電商這10年來是處於蓬勃發展的環境,但很可惜是,我們被困在2300萬人的島裏面。2300萬人口代表我們的內需市場並不龐大,所以台灣電商本來下一步就是要努力走出去。只是,現在要努力走出去,這跟30、40年前,早我們一代、兩代的創業族,那時他們是一個皮箱就拖去全世界參展、去全世界開發市場的環境已經不同了。現在的環境是一切都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

若要問我台灣電商的困境,我會說它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是資本。資本牽涉規模,如果只是想在台灣內部,做一個中小型企業或微型企業,它可能不會有太大問題。但當你想要把規模放大,更多市場的支援,它就是必須的。但這一塊比較遺憾的是,台灣在全世界,我們並沒有一些關稅上的優惠,我們參加的協定或組織也不多,當然這礙於台灣本身國際上的劣勢。

再者,本來中小企業發展起來後,資本不夠龐大的問題就來了。但跨境貿易是一件燒錢的事情,從前期的開發市場、熟悉市場、教育訓練等等,它的成本是龐大的。

台灣資本市場以融資、募資的管道來說,跟其他地方比,它相對保守許多。我們常開玩笑說,台灣資本市場窮到只剩下錢,但卻不敢投資。台灣有沒有熱錢?有的。創投(VC)和私募(PE)都有,但企業主跟這一段卻是斷鏈的。我們聽到很多,以我們電商來說,年營收已經到新台幣10億、20億,他們甚至都還沒有跟VC接觸過,他們在這一段的知識也相對比較匱乏。

如果台灣電商的產業可以有個類似竹科、內科這樣的聚落,一個園區裏面你想要找什麼都有,不管是系統商、服務商、網拍、攝影棚等等都有的話,一定可以加速這個產業發展、成熟跟壯大。

第二點,以發展本土產業的成熟度來講,台灣的政府還沒有正視電商會是下一個世代很重要的產業。嚴格來說,電子商務它就是代表「電子化的零售業」,而這個零售業是代表非常非常廣的每一個人、每一天的食衣住行育樂,沒有一件事情可以跟零售無關的。雖然說它是電商,但其實就是一個全面的零售產業。

你去看看全世界前500大企業,有多少企業是做零售起來的!零售本來就是一個很龐大的市場。台灣20、30年前,推動、發展了新竹科學園區、內湖科學園區、南港軟體園區。可是到現在,我們看到中國大陸有北京中關村、杭州西湖因應淘寶總部而產生很多產業鏈,台灣卻連一個成熟的電子商務育成中心都沒有,更別講接下來的孵化器,進而衍生的一個產業聚落的園區。

我們常說,如果台灣電商的產業可以有個類似竹科、內科這樣的聚落,一個園區裏面你想要找什麼都有,不管是系統商、服務商、網拍、攝影棚等等都有的話,一定可以加速這個產業發展、成熟跟壯大。

最不應該的就是讓所有的中小企業或有心想創業的年輕人們,跟瞎子摸象一樣,到處自己去想辦法。台灣的企業主強不強?我覺得都很強,因為在這一塊上面,幾乎是完全沒有任何人引導你、帶領你,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摸索。

這段時間我一直跟媒體朋友說,我們出來講這些話,並不是要幫自己爭取什麼,因為我們已經不需要「被人家育成了」。我們看的是後面這一代,不管是七年級、八年級生(指1980年代、1990年代出生者),甚至是未來的九年級生(2000年後出生的這一代人),他們想創業,我們希望他們可以不要再遇到我們當年的困境。

端:您是不是認為台灣政府的政策扼殺了台灣電商業的發展?

李:首先,我不贊成閉關自守。台灣既然是一個成熟的市場,它的開放是一個必然的。就算今天、明天不開放,一年、五年、十年後還是得開放。我一直不覺得政府去開放淘寶或日本樂天等等跨境電商來,讓台灣的消費者可以去買他們的東西有什麼問題,因為這本來就是必然趨勢。

我們一直想要反映的事情是,別人把東西賣來台灣非常方便,但台灣的電商業者想要把東西賣去別的國家卻是這麼困難。舉例來說,台灣電子商務的規定是,類似隱形眼睛這樣的商品,它是醫療型商品,所以網路上不得販售。但你去臉書搜尋一下,你可以看到多少店家在網路上賣隱形眼鏡,而這些店家都是境外店家。

台灣衛福部把一些美妝品、保養品關於療效這方面訂的非常嚴苛,稍微影射到療效,就可能被罰錢。但你去臉書看看,多少「神奇」的化妝品、保養品、保健食品在上面打廣告,他們一毛錢都不用被罰,療效怎麼誇張怎麼寫,因為是境外公司。

台灣有許多廠商走「國外代購」業務,以汽車零件進出口來說,正規貿易可能要付13%的關稅,但如果我今天上亞馬遜或他國網站去訂購商品,一百次寄來的包裹裏面,大概只有一兩次會被收到稅而已,這比例真的是我問過我身邊長期在購買汽車零件的朋友他告訴我的。

台灣海關規定是超過新台幣3000元以上的包裹,你才需要被抽稅,但3000元要怎麼認定?台灣的金流跟物流是拆開來管理的。我們遇過很多「高價低報」,你過X光機時,只能看有沒有違禁品,有沒有毒品、槍械彈藥、寵物、肉品這些,你看到一個包包、零件,海關人員就會知道它值多少錢嗎?不可能嘛。除非這個東西熱門到隨便一個路人都能知道它的平均單價,海關人員才能用常識去判斷。

所以國外寄來台灣的東西都不用繳關稅。這對台灣本身奉公守法在納稅的業者來說,它就是不公平競爭,除非台灣不需要稅收了。

在中國大陸,他們把電子商務列進「政策白皮書」,當成一樁重要產業。反觀台灣,目前還只是把它列為街邊巷腳的一間雜貨店生意的模式,當然你的規模就會被人家越甩越遠。

以前這樣從國外直接賣來台灣的水貨商畢竟不多,你(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不會衝擊台灣的零售商。但現在已經是跨境了,任何人都可以在他家,他可能住在美國、日本,只要上了臉書,他去買了一則廣告, 然後區域範圍鎖定台灣,他就可以完成一次對台灣的跨境銷售,動都不用動耶!不像以前水貨業者,他還要來台灣拜訪、找台灣誰幫他賣東西,現在都不用阿。所以這件事情會對台灣造成多大的衝擊,用常理去判斷就可以想像的到。

我們一直呼籲,政府如果要開放,就要做好管理。我們不怕人家來台灣跟我們競爭,但競爭要公平。其次,你這麼容易讓別人進來,那你是不是也可以幫幫台灣的業者走出去。台灣業者怎麼走出去?一個人、一家業者的力量畢竟有限,如果今天有多一點的人,由政府帶頭,舉例說,是不是能透過政府某一單位,可以代辦台灣廠商如果想去中國、馬來西亞等地做生意,這樣就不需要讓業者人生地不熟,去跟當地政府接洽、與當地業者談判之類。其實只要你想,一定有辦法。

這也回到另外一個困境是,政府目前沒有一個跨部會的部門在管理電子商務這塊。電子商務還是隸屬在經濟部商業司底下的一個產業而已。但經濟部商業司它是用20、30年前工業時代的思維在立法,試問,它要怎麼管理現在網路一天就變化3次的速度。所以我們一直認為,政府部門他們應該要成立一個跨部會的實權單位,而且級別要夠高的單位來管理這個部門。

在中國大陸,他們把電子商務列進「政策白皮書」,當成一樁重要產業。反觀台灣,目前還只是把它列為街邊巷腳的一間雜貨店生意的模式,當然你的規模就會被人家越甩越遠,直到有一天台灣零售業者不再具有任何一家規模型的廠商,剩下的可能都是小眾、小農、小文青。照這個趨勢發展,未來台灣的電子商務、品牌電商、零售電商,可能不會再有幾百人規模的公司了,剩下就是十幾人,甚至三、五個人的小規模,做做特色、文青、小農商品,難道這是我們國人樂於見到的嗎?

這就意味着我們的食衣住行的主流商品,全部控制在外國的供應商手上,而你沒有任何的定價權、任何稽核的權利,這是我們比較擔憂的。

端:淘寶購物現在在台灣能「超商付款」,由小見大,您怎麼看台灣政府對國外電商的管理?

李:「超商付款」反映了台灣的銀行、金融業者相當積極開放。或許對銀行業者來說,他們也只想提供消費者一個更方便的選擇。但另一方面這也凸顯了,因為電商目前的跨部會性,所以在管理上有很大的問題。例如說,金管會覺得這是有利於民眾消費便利性的事情,他就開放了。但他卻沒有想到其他問題,因為這「其他問題」屬於別的政府部門。

我很納悶的是:我們金管會對於把台灣人的錢流到國外這件事情,態度怎麼這麼開放,這才是錢進全世界,債留台灣。

以現在中國大陸對跨境電商緊縮程度來看,台灣卻這麼積極的開放,這真的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嗎?

我只建議所有第三方支付金融業者,配合政府當局對金流方面的控管。我們有跟國稅局跟商業司反應,今天政府想要收到稅很簡單,只要從金流去控管就好,這是大陸的作法。怎麼控管金流?就是一個消費者不管透過信用卡、第三方支付工具也好,他付了錢出去,中間那個單位、組織,他一定會知道消費者把錢付在境內還是境外,只要要求他們把金額匯給對方時,幫你把稅金代扣下來不就好了。這是非常簡單的作法,只看政府要不要做而已。如果金融業者又願意配合政府的政策,我想稅收這一塊上面,就不會短收。

目前就是因為沒有一個跨部會部門,所以一直無法做到這點。對金管會而言,他覺得他做這個幹嘛。收稅又不是他的事情,對財政部來講,他又沒有辦法要求金管會幫我去做這件事情。這時就凸顯一個級別夠高的跨部會部門他的重要性。

另外,以現在中國大陸對跨境電商緊縮程度來看,台灣卻這麼積極的開放,這真的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嗎?

端:您怎麼評價台灣的消費者和台灣電商業者的互動情況,和現行保護法令?

李:其實人都沒有錯,只是被市場寵壞。台灣消保法當然是站在消費者那一邊,只要消費者來吵,消保官就會出來講話,市場上永遠是消費者的人數大於經營者。像台灣「7天鑑賞期」的規定是沒有任何理由的,消費者只要提出來,廠商就要接受退貨,廠商直接損失就是來回一趟的運費。

當初這個立法的目的,其實是要保障消費者不會受到一些不肖廠商的欺騙。但衍生到後面,已經發展出很多離譜的案例。以我居家產業來說,我們有碰過消費者訂了4張床墊回去,全都試睡,最後退掉3張留下1張;也有消費者訂了1張沙發,要你把舊的沙發運走,隔天打電話來要求退貨,目的只是要你幫他清家具而已;還有消費者跟你訂了1張床墊,請你回收他的床墊之後,隔天把買的床墊退掉,同時要你把舊床墊還給他,不還就要賠他。

隨便問一個電商業者,真的都是滿腹辛酸。一瓶保養品全部都用完,然後跟你說用不習慣要退貨。像寢具是衛生性商品,跟你說睡不習慣,東西全新沒有拆封,但收回來後,上面都是香水味、煙味、毛髮等等,都不知道睡過幾次。你不讓他退嗎?很抱歉,他就說他要去消基會告你、跟媒體爆料。有太多舉不完的案例。

再講標錯價格,你說人性都是如此,有便宜可貪誰不想貪,這是很正常的事情。當貪便宜這件事情已經合理、合法、理直氣壯時,卻沒有人告訴你在美國、德國,低於新台幣500元以下的產品,他是沒有所謂的鑑賞期,為什麼?因為往來運輸太浪費社會成本;台灣消保官也不會跟你說,在某些歐美先進國家裏面,他們的7天「鑑賞期」,是所謂的「猶豫期」,在這個期間,是買家要自己負擔物流的費用。

或許政府在意的是那種規模幾百億、幾千億的大公司,比較少在意中小企業這種螞蟻雄兵,但當所有的企業出走成為趨勢後,這個過程就不可逆了。我們其實不樂於見到。

做生意的人都希望和氣生財,我們生意人最不喜歡跟政府、消費者對着幹,能配合我們盡量配合,除非今天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或許政府就該聽聽我們的聲音。

台灣經商環境這麼惡劣,我取消台灣的公司去國外註冊就好。我去國外註冊,然後把東西賣回來台灣,甚至國外接單,台灣發貨,政府稅收一毛錢都收不到,何苦如此呢?

其實,這已經是一個現在式了,我們很多電商界的朋友,最近看到這些新聞,都直接去設境外公司了。甚至東南亞一些國家,包括泰國,他們都來台灣招商,就跟你說,你們衛福部這些規定太嚴格了,你們就來吧,我們有一個園區,只要年營業額有到1000萬元以上,來我們園區,我們有租稅減免、優惠方案,歡迎你們過來,你們來我們這裏設立公司,再把生意做回去就好了。

但政府會在意嗎?或許政府在意的是那種規模幾百億、幾千億的大公司,比較少在意中小企業這種螞蟻雄兵,但當所有的企業出走成為趨勢後,這個過程就不可逆了。我們其實不樂於見到。

很多電商老闆,這一兩個星期,都紛紛到國外去設公司。很多非這個行業的人還在臉書上酸言酸語說,你們這樣很本位阿,什麼的,大多數業者跟我不一樣,他們選擇不說話、不出聲,我就直接做。直接去開公司哪需要多少成本,就是一趟飛機阿,資料、證件帶着,就去做了。這裏面的痛,只有我們做品牌電商、零售電商的人最清楚。目前這些電商可能還沒有把台灣的公司收起來,但如果環境沒有改變,收起來是遲早的。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