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李峻嶸:時尚運動,資本裝飾或社會進步契機?

時尚運動不但配合保守的新自由主義邏輯,而且難免被商業世界的牟利邏輯吞噬。

刊登於 2016-04-10

香港渣打馬拉松賽。攝:Philippe Lopez / AFP
香港渣打馬拉松賽。

時尚運動強調個人自我追求,而非集體意識,正好有意無意替新自由主義提供支持

近年的香港渣打馬拉松比賽,開放報名時總會出現網上大塞車的情況。近日舉行的NIKE女子10公里賽,據稱有五千多人參加,場面墟冚(熱鬧)。由此可見,長跑在香港已成了一股熱潮。

其實不單是一般的長跑活動,越野跑、單車等運動,近年也吸引到愈來愈多香港人參加。無論是否有大型比賽舉行,大家總會在社交媒體見到朋友參加這些運動的消息。到底這些運動興起,又有何社會甚至是政治意義?

時尚運動 vs 成就運動

長跑、越野跑、單車這些運動有以下的三項共通點:

首先,這些運動很多時可以獨自參加,組隊絕非參加這些運動的必備條件。而且就算沒有對手,參加者也可以樂在其中。

再者,雖然這些運動在正式比賽也有嚴格的規則,但在比賽以外的時間參加這些運動時,卻是完全沒有規則束縛。這與我們業餘足球員在街場對壘,就算沒有球證也要遵守球例的基本規定完全不一樣。

第三,長跑、越野跑、單車,以至滑浪、飛躍道(Parkour)等運動,不用有特別的場地。只要有路,理論上就可以跑步和踏單車。只要有山,就可以進行越野跑運動。這和打籃球起碼要找來一個籃球架不一樣。

由於有這些特點,我們可以將這些新興的運動稱為lifestyle sports(暫譯為「時尚運動」),以突出它們和「傳統」講求與對手競爭、需在特別場地,而且很多時必須組隊參加的achievement sports(暫譯為「成就運動」)的不同。

工業化、階級認同與成就運動

成就運動的興起,是早期資本主義的產物。19世紀中才在英格蘭被規範的足球運動,在1930年已有世界盃。至於時尚運動,在西方則要到起碼上世紀70年代才冒起。

在西方世界,足球、棒球等運動,能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成為大眾娛樂,與都市化、工業化帶來的社會轉變息息相關。都會區的新興工人階級,是這些運動最忠實的參加者和支持者。這些運動不但為辛勤勞動的工人提供娛樂,而且隊際運動的邏輯,跟工人在工廠內為報酬集體刻苦勞動,還有他們的政治參與——強調集體階級認同的工會組織——相似。於是,歐洲的足球和美國的棒球,成為20世紀初期到中期,兩地最受歡迎的運動。

19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社會始與工業資本主義社會說再見。在戰後富裕時代出生長大的一代,開始對社會有影響力。他們主張的「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 指追求財富與物質享受以外的價值),推動了「新社會運動」(new social movements,例如女權、環境、同志等運動)的興起。這些社運,相對不強調階級認同和資源分配,取代了傳統的工人運動,成為了西方社會抗爭運動的主力。再加上70年代的去工業化,後工業社會的工作經驗,令建立集體階級認同更加困難。

後工業社會、個人認同與時尚運動

有學者認為,這種社會叫「晚期現代」又或者是「後現代」社會。當階級、職業,甚至是資本主義下的核心家庭,已不是生活的主軸,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生命歷程正在瓦解,人們就可以自由地或被迫選擇用不同方式,去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和尋找自我。

如果集體認同和集體生活,仍然是工業資本主義時代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三四十年來的西方世界,以至近十多年來的東亞社會,卻是在走向一個強調選擇、自由和自我的極度個人化的時代。不少學者認為,在這個時代,「消費」在建立個人的身份認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時尚運動就在這個背景下出現。體育運動不再與集體階級認同掛鈎。在這個愈趨個人化的社會中,人們利用個人運動,來建立自我的身份認同。像長跑或者單車這些運動,可以在沒有規則下進行,也體現着對現代社會規範的顛覆。再者,這些運動不一定在運動場進行,部分更強調和自然環境結合,也是對現代社會過分強調「人類征服自然」這一原則的挑戰,和後物質主義所追求的東西一致。

新自由主義與消費

1970年代冒起的個人主義思潮,契合於在同一時間崛起,逐漸成為西方,甚至全球管治精英共識的「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簡單來說,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和它所主張的政策,就是要推翻過往社會民主主義時代工人運動爭取到的成果——如較完善的勞工保障和全面的福利國等。

新自由主義建立其霸權地位的過程中,不鼓勵工人階級的集體認同,甚至要將它壓抑。此時冒起的時尚運動,強調個人自我追求,而非集體意識,正好有意無意為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提供了支持。

雖然當代社會強調自由和選擇,但其實真正有選擇的,仍然只是社會上的中上階層。不少時尚運動的參加者都是中產精英。這些運動之得以普及化,就算連平日不運動的人,也會以親臨盛會的心態偶爾參加,始終還是拜商業化所賜。

資本不會放過任何賺錢機會。運動品牌透過市場營銷技巧,將這些運動帶向主流,吸引大眾購買相關產品。一般人要追逐中產精英帶起的時尚運動風,不一定靠艱苦鍛鍊或持續參與;只要買適當裝備,在社交媒體上偶爾秀一下自己運動的照片,也可以「表現」自己追求健康和突破的決心。

進步政治的可能性

上文強調,時尚運動不但配合保守的新自由主義邏輯,而且難免被商業世界的牟利邏輯吞噬。但如果說時尚運動沒有推動社會進步的意義,其實也不公允。

西方不少極限運動的愛好者就極為抗拒,自己鍾愛的運動逐漸成為商家牟利的工具。在香港,長跑和單車的興起,也令人反省道路和空間使用權等問題:為何城市的設計,總是為資本和商業服務為主?為何市民的閒瑕和運動需要,卻往往不被重視?

如果有人藉這些議題發起組織爭取改變,那相關的行動和抗爭,也有質疑新自由主義主流意識的意義。只不過,如果個人化和改造自我才是這些運動的主要元素,要動員時尚運動的忠實參加者持續參加集體行動,大概不是易事。

(李峻嶸,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講師,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畢業)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