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街頭耍到網絡,揭健身教練的「不道德」手段

受利益驅動,健身中心教練疲於「跑數」,推銷收費昂貴的私人教練計劃,而推銷平台,也從街頭轉至社交網絡。
一名男子在健身中心內,在女教練指導下做健身。
香港

走過冬天,城市重回溫暖潮濕,香港多幢商業大廈外牆的廣告亦隨着季節轉換。

大廈外牆換上展露腹肌的男人或S曲線的女人肖像廣告﹔大型電子屏幕上,男女用盡吃奶的力做着各式高難度動作﹔大廈的落地玻璃內,老中青的人拼命在健身機上揮灑汗水。

健身中心的教練亦開始頻頻出動,用自己健美的軀體當作人肉展板,向來往路人推銷健身課程,一旦有目標客人就把宣傳單張硬塞到他們手上,就用如簧巧舌,將他們帶上健體中心。

霎時間,運動熱潮籠罩全城,但人們可能還未意識到,熱潮的背後正潛伏着種種危機。

健身中心湧現 「强行推銷」冒起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系主任鍾伯光教授對端傳媒回憶說,香港健身文化在上世紀80、90年代開始普及,大型健身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分店遍及中環、銅鑼灣、尖沙咀等商業區,而健身教練則在其中汗流浹背地推銷各種健身計劃。

香港健身俱樂部數目。圖:端傳媒設計部
香港健身俱樂部數目。

「那些健身中心地方大又乾淨,器材又多,開始吸引一批中產光顧。」鍾伯光分析。

這些大型連鎖健身中心在行內被稱為「大場」,如擁有22間分店的舒適堡及9間分店的California Fitness,分別於86年與96年在香港開業。

97年入行的資深健身教練潘國強回憶:「我入行時正好是新舊交替,大型連鎖健身中心興起,他們hard sell(強行推銷)的手法開始形塑整個行業。」

在90年代,健身中心還屬於「新興」消費,招收會員並不困難,加上當時全球流行減肥熱,「瘦就是美」的審美文化一時風行,為健身中心帶來大量客源。然而,類似的健美集團後來愈開愈多,行內競爭變得激烈,價格戰因此打響,銷售亦落入「强行推銷」的死胡同。

香港健身私人教練及會員數目。圖:端傳媒設計部
香港健身私人教練及會員數目。

根據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資料,健身中心的消費者投訴數字逐年攀升,由1999年的116宗,增至2015年的577宗,升幅達397%,當中主要涉及銷售手法及收費爭拗。

397%
1999至2015年香港健身中心投訴升幅高達397%

2015年6月,一名患有自閉障礙及溝通障礙的18歲青年,被游說購買6萬元健身中心會籍後,在上堂時僅被安排在一旁呆站兩小時,根本沒人對他作出任何指導。

同年11月,另一名健身中心的前男教練冒簽4名客人信用卡購買課程,從而獲取佣金,涉及款項逾140萬元,被判入獄40個月。

由網上follow到走入健身中心

健身中心誤導式的銷售手法不斷曝光,不少市民提及健身就想到「欺詐」,健身教練與客戶之間形成隔膜,於是一批健身教練,開始另謀出路。

「如今hard sell(硬銷)已行不通了。每當爆出健身中心騙人的醜聞,整個行業也受到影響,我試過因此而整整一個月都沒有一位新客。」今年20多歲的林偉東對端傳媒記者說。他是香港目前當紅的健身教練,其Facebook專頁上有3萬3千多名粉絲,社交網絡是他的主要推銷平台。

當其他教練大汗淋漓在街頭推銷的時候,林偉東正在冷氣房內悉心打扮,準備在攝錄鏡頭前拍攝自己健身短片。三週前,他就在Facebook發布最新一條「健身教學」片段—— 他將一頭短髮Gel起,身穿黑色背心及短褲,展露其發達的肌肉,面向鏡頭自我介紹說︰「大家好,我是Francis。這集我會教大家練肩膊肌肉。」

短片配以節拍強勁的音樂,附上字幕,至今獲得逾6千5百次瀏覽及160多個like。留言版上,有粉絲讚好,亦有人查問會否有其他部分的肌肉鍛鍊,他大多在1小時內便作出回覆。

林偉東分享說︰「除了用短片教人健身外,平時就其他什麼也說說,個人生活、健身心路歷程,千萬別讓人感到是hard sell。」在剛過去的復活節,他發了一則信息「祝大家復活節快樂」,再配以其郊遊相片的的帖,共獲得135個like。

今年32歲的張麗儀就是林偉東的粉絲之一。她任職機票訂位員,在夏日來臨前苦惱於怎麼減肥︰「冬天還可靠一層層大衣遮掩肥肉,但夏天就原形畢露,不鍛鍊出線條不行。」

於是張麗儀在Facebook上搜尋健身資訊,發現林偉東的專頁,裏頭的教學短片馬上吸引了她。「Francis(林偉東英文名)的專頁上,有不少訓練是可以直接在家中做的,我在家中邊看邊照做,十分方便。」

她在家中跟着短片,練習了好幾回,但都不見成效,甚至感到渾身酸痛,於是細讀林偉東專頁的每則留言︰「今時今日瘦身的方法五花百門,好多時會令人無所適從,用錯方法甚至會令您愈減愈肥。」專頁上再配以一篇「消脂瘦身的6大方法」,張麗儀覺得正中她的心霏,「覺得Francis真的有料。」這時,她看到專頁上宣傳「90分鐘280元的試堂優惠」,由網上跳回現實,她已決定跟林偉東學健身。

林偉東坦言,客人上門後,會為其度身訂造連串課程,每小時收費亦會調至700至1200元不等。

上班族於下班後到中環IFC的健身中心做運動。攝:羅國輝/端傳媒
上班族於下班後到中環IFC的健身中心做運動。

跟網上短片學健身有風險

與林偉東一樣,現時很多健身教練在網絡上發布教授短片,推銷和宣傳健身計畫,並個人化地回客户需求。在YouTube上搜索「健身教學」,可以查到高達16萬9千個短片,在Facebook上搜索「健身教練」的信息,也即時彈出近50名大曬肌肉的猛男健身教練專頁。

不過,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副教授雷雄德對端傳媒分析說︰「部分人會做出譁眾取寵的題材,務求增加瀏覽量及曝光率,當中存在的謬誤或會令跟着短片健身的觀眾健康受損。」

雷雄德爆料︰「典型例子是在香港Yahoo上有一個健身教練,在前年全球掀起Ice Bucket Challenge(冰桶挑戰)熱潮時,該名教練對着鏡頭表示用10至15度的冰水沖涼24分鐘可間接幫助減肥,短片拍得很漂亮,成功吸引到人去看去做,但卻傳播了錯誤的知識。」雷雄德指用冰水洗澡,對減肥沒可能有效。

身兼香港運動醫學科學會義務秘書的他又透露,學會曾就這類宣傳錯誤訊息的網上短片作出討論糾正,但感覺成效甚微。「如今天天也有大量教人健身的短片放上網,有對有錯,我們沒有空閒去天天查找錯處,若然要做研究證實對錯,需要很多時間,誰人有空去做?」雷雄德一臉擔心。

志不在「大場」月費,在於私人「買鐘」

網絡上所謂「專業教授」的訊息不斷增加,亦歸咎於健身中心興起的私人教練模式。

「如今已演變成志不在你的月費,而是志在你加入後才向你開刀,最常見是私人教練『買私鐘』。」鍾伯光告訴端傳媒。

「租金、人工、水電費,每樣都是錢,數百元一個月的會藉,健身中心根本不可能營運,一定是讓你進來後才剁你。」鍾伯光分析,這就是消費者一入會便會被推銷各種私人課程的原因。

一對一私人教練課程以1小時計算,行內稱為「買私鐘」。今年30多歲的張月芬,入行16年,其中有8年先後在香港2間大型連鎖健身中心任職健身教練。她接受端傳媒訪問時,以「跑數」來形容私人教練的工作,坦言「每個私人健身教練都背着一個銷售指標」。

她透露,2010年去一間大型連鎖健身中心應聘時,該處的經理跟她說每月要「跑數」(達到銷售指標)11萬元。「我當時收600元一堂, 即一個月要賣出180多小時,」張月芬苦笑說。

健身教練的薪金由底薪及佣金組成,一般初入行的教練,底薪只有六七千元,佣金則視乎教練向會員賣出的「鐘數」及其銷售成績。佣金的計算方法亦非一視同仁,要視乎教練級數而定,張月芬強調︰「這裏所指的級數,不反映教練教授技巧,只反映銷售數額的多寡。」

愈高級數的健身教練,所得的拆帳比例愈高,一般為每堂費用的2成至6成不等,張月芬聽過有人最高月入10萬元。

在這種模式下,健身教練為達銷售目標「各出其謀」。「為了吸引更多客人買鐘,健身教練走歪了,(對顧客)又嚇又哄,出現五花八門的不良銷售手法。」鍾伯光說。

健身中心的推銷員在灣仔向市民招徠。攝:羅國輝/端傳媒
健身中心的推銷員在灣仔向市民招徠。

一切皆因市場訊息不透明

「日日運動身體好,男女老幼做得到!」自2000年開始,香港政府一直落力推廣「全民運動」的概念。

不過在當下扭曲的行業氣氛下,積極健身的消費者除了損失金錢以外,還可能禍及健康,而本來有益健康的健身運動服務業朦上「欺騙成風」的陰影。

現時,香港法定機構對處理健身業不良銷售的方法,主要是在事發後,由消委會及海關介入處理投訴。

早於2004年,消委會已承認無法例監管健身中心一類的預繳式消費,只可於事後採取法律行動追討。

健身教練9招,你無路可逃。圖:端傳媒設計部
健身教練9招,你無路可逃。

直至《商品説明(不良營商手法)(修訂)條例》在2012年修訂後,已將「餌誘式銷售」、「誤導性遺漏」和「疲勞式轟炸」等不良行銷手法列為刑事罪行,但未能杜絕不良手法的預繳式消費陷阱。

2016年3月底,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表示,他在為投訴人處理有關消費投訴時發現,投訴人在此類案件的舉證困難,投訴難以達到「不當」或「不良」營銷的定義,而海關的調查工作卻需要較為具體的證據才能作刑事檢起訴。他建議涉預繳式消費的行業,應積極考慮設立「冷靜期」,讓消費者無條件解約,或為已使用的服務按次繳費。

9年前已取得健身教練證書、現為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助理講師及博士研究生李韋煜認為,不良宣傳及交易,源於健身業界的資訊不透明,「客人對於收費、教練好壞,一無所知,才會讓立心不良的教練有機可乘。」

現職物理治療師的容啟怡於去年5月建立的一個網上平台,網站列明教練的資歷、收費及空檔,而學員亦可在平台上寫下對教練的評價,一站式的市場資訊試圖令業界更透明化。而獨立私人健身教練林忠良也於去年創辦網上平台,稱自己整合「場地、客人與教練」三方資源。

林忠良告訴端傳媒:「教練有幾種角色,一就是教客人做運動,二是為其制定目標,三是心理輔導、成為朋友。唯獨不應操心拉客與行銷」。找到客人的工作由他包辦,提供照片、資質與建立的教練,則在平台上等候客人的擇選。

不過,正如網上健身片段會誤導,網站的訊息也不一定可靠。張麗儀就質疑說:「完全可以靠作假捧紅一個人。」

長遠而言,她認為政府應對健身行業及專業作出合適的市場教育及監管,保障消費者免陷入健身界每年夏季的「不道德」圈套中。

(尊重受訪者意願,文中張麗儀為化名。)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