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李卓穎:別被構想出來的「如果」和「不過」困住

避險是現代人的主導思維模式。把時鐘撥快的人時常都在趕時間,心境長期處於遲到的壓力下,不是你我的寫照嗎?

刊登於 2016-03-18

【編者按】在紛擾的世代,似是而非的價值觀,莫衷一是的說法,讓家長越來越迷糊。我們希望透過一封封給家長的信,集結兩岸三地的智慧,期望為人父母的,可從中找到新的視點,增加大小同行路上的能見度。

相片由李卓穎提供

各位父母,同行者:

當下的香港,像初春的天氣——天灰、霧厚、空氣濕漉漉的叫人透不過氣來。香港作為經濟城市的地位已經不再獨特,政治上的分裂深入社會不同層面,教育制度更是受盡批評。

坊間隨處聽到「香港病了」,甚至「香港已死」的宣告。還未及喘一口氣,近來不斷傳出的學生自殺新聞,就像一塊又一塊的石頭向我們壓過來。媒體上發聲的人多,但都是嘆息、謾罵和指責。這一刻的我又可以分享些什麼呢?

思考良久,心裏最想勉勵大家的是: 要相信自己!

我聽過一位朋友説:「我贊成給孩子多一些自由玩樂時間,不過⋯⋯ 」就是這些「不過」使我們在教養上感到百般無奈和被動。我們要撫心自問,孩子早一點認字對他將來的成就有關係嗎?以你的經驗,成功真的就只在乎學歷嗎?若果不是,那你為何在做一些你自己也不相信的決定?

要相信自己就要先有自己的立場,而立場不應該是道聽塗說得來的,專家和權威的意見頂多可作為參考,親身驗證和反省後的體會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舉一個例子,六年前我和妻子決定回流香港,不少人都感到詫異,因為無論生活環境,政治生態和教育制度,澳洲都似乎比香港好。

但是在當地生活了十數年,我體會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其優點和缺點,重要的反而是心裏的歸屬感,那份「這是我家」的感覺。確立了這一點,我就不再在意他人的不理解,也未曾想過要再搬家回澳洲。

相片由李卓穎提供

告訴你一個秘密,我家客廳的掛牆鐘是撥快了五分鐘的。因為我負責送兒子上學,太太怕我因散漫而遲到,於是就把鐘撥快了。以我所知,這做法不算稀奇,也沒有什麼爭議性。但是,假如我們把鐘撥快十五分鐘,你認為這有不妥嗎?三十分鐘呢?一小時呢?三小時呢?如果真的有人因為怕遲到而把鐘撥快三小時,他顯然是活在虛幻的世界裏。

現代人確有這種「想得太前」的傾向。孩子未出世我們已經選定心儀的學校,留意合適的職業,計劃以什麼途徑買樓。避險是現代人的主導思維模式,被視為是理所當然。只是,我們應該想得多前才合宜呢?把時鐘撥快的人時常都在趕時間,心境長期處於遲到的壓力下,這會不會是你我的寫照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跟孩子看過一本繪本,英文書名叫「We are going on a bear hunt」,故事非常簡單,講述主角一家去捉野熊,最終卻被野熊嚇跑。每當他們在路上遇到障礙,作者都會重複這一句:「We can't go over it, we can't go under it. Oh no! We've got to go through it!」當我們老是想避險,越想越遠,越想越恐懼之時,我們就被構想出來的「如果」和「不過」困住,就好像生活在撥快了三小時的虛幻世界裏。

可有想過,我們可以回到當下,儆醒但如實地生活呢?我們可有迎上困難的勇氣?我有一個信念,就是世上所有發生了的事情,即使有多苦多難,也是能熬過去的。請留意,我指的是發生了的事情,未發生的事情誰也説不準,當然是處理不來啦!

我知道香港的處境,我明白持家和教養的壓力,但我選擇張開眼去生活,不讓空談和預測困住自己,向困難迎上去。這態度其實是蠻刺激和釋放的,你認為如何?

李卓穎

香港精神科專科醫生​​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