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兩岸往來,不能沒有人權因素」──專訪徐斯儉(上)

兩岸協議納人權條款,出發點是保護兩岸交往中台灣人民的權益;同時,也給予在台的大陸人民同樣標準的人權保護。

「兩岸往來,不能沒有人權因素」──專訪徐斯儉(上)
徐斯儉。

編者案:中國高層近日對兩岸關係頻頻發言,無論是中國外長王毅在美國參加研討會一席「他們的憲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會」期間的發言,再到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是改變現狀」的談話。在在顯示隨着5月20日,台灣新、舊政府交接的日期逐漸接近,中國高層亟欲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上台前,搶先為兩岸關係設下框架的意圖。

但另一方面,為了尋求順利執政,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發言始終低調、保守。最典型的莫過於秘書長吳釗燮選後在美國的一場演講中強調:「這次大選結果不宜由傳統的統獨角度來解讀」。

一方積極搶佔輿論高地,另一方卻刻意迴避闡述。致使2016年初這場大選,在兩岸關係面向上的意義鮮少被充份討論、解讀。端傳媒為此專訪了兩位深具代表性的學者: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徐斯儉和吳介民。他們脫離了「九二共識」之類傳統論述方式,從台灣新世代的角度出發,深度分析蔡英文的勝選所呈現的兩岸關係面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