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賀歲片時節,不曾進入你視野的8部中國獨立電影

好電影從未消亡,它只是不曾進入你的視野。我們選擇了這8部可能會在2016年持續發酵的中國獨立電影,它們既未脫離現實又不過分自我標舉,現實意義之外也在美學上別具風格。

端傳媒記者 張淼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6-02-15

好電影從未消亡,它只是不曾進入你的視野。製作精良而內容粗疏的影片扎堆出現在中國院線的時候,另一撥形態粗糲而質感細膩的力量也在悄然生長。資金捉襟見肘、放映如打游擊、缺乏耳熟能詳的明星是它們的常態,但更重要的共同點是,它們總能以犀利從容的視角切入人性,從未停止關注和表達當下的中國。

所有試圖描摹中國現實的電影都值得讚賞,然而我們務必警惕的是,以獵奇的心態剖解現實、在悲憫中暗藏教條式的傲慢──這類題材投機只能鼓勵思維惰性。在近年重要影展的入圍名單中,我們選擇了這8部可能會在2016年持續發酵的影片。它們既未脫離現實又不過分自我標舉,現實意義之外也在美學上別具風格。

《塔洛》從一個牧羊人辦身份證的過程呈現藏族文化和城市文明之間的衝擊,由萬瑪才旦的小說改編。《塔洛》劇照
《塔洛》從一個牧羊人辦身份證的過程呈現藏族文化和城市文明之間的衝擊,由萬瑪才旦的小說改編。

《塔洛》

關鍵詞:藏語、黑白電影、文化衝突、身份焦慮

類型:劇情片

導演:萬瑪才旦

片長:123分鐘

首映:2015年7月(威尼斯電影節)

影展表現:入圍2015年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競賽單元,獲2015年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並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和最佳攝影,第12屆中國獨立影像展大獎

《塔洛》是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第五部藏語電影,改編自他的同名小說。牧羊人塔洛記憶力驚人,電影開篇便在派出所表演漢語背誦《為人民服務》。幾十年裏他離群索居習慣於孤獨,甚至總記不得自己的名字。因為進城辦理身份證,塔洛在理髮店邂逅了女孩楊措,也進入讓他措手不及的愛情和都市。然而,屬於原野的人誤闖現代文明,遇到的卻是尷尬隔閡。塔洛為了楊措學唱藏族情歌,卻被拉去流行歌手的演唱會。格格不入的交流後楊措離去,這時的塔洛,辮子被剪去,身邊的小羊被狼咬死,好記性也不復返。辦完身份證的塔洛開始陷入關於身份的困擾。

《塔洛》以黑白色調拍攝,故事簡潔,沒有大的起伏衝撞,卻如一個現代寓言,透過辦理身份證這一饒富象徵意味的行為、鏡子的反射等層層隱喻,傳遞出古老傳統面對現代文明的身份焦慮和無所適從。雖是藏語電影,但沒有任何符號化的風光民俗;毛語錄、警察局、照相館、卡拉OK廳……歸於日常的細膩處理倒有種史詩般的氣韻。此前萬瑪才旦的影片均以藏民日常為題材,探討古老傳統面臨的現代危機。藏語中「塔洛」指「逃離的人」,但塔洛真的可以逃離嗎?

《路邊野餐》故事發生在貴州鄉間,劇情很難復述。《路邊野餐》劇照。圖片由天畫畫天提供
《路邊野餐》故事發生在貴州鄉間,劇情很難復述。

《路邊野餐》

關鍵詞:貴州凱里、超現實、詩歌、長鏡頭

類型:劇情片

導演:畢贛

片長:110分鐘

首映:2015年8月(洛迦諾電影節)

院線上映:2016年4月8日(中國大陸)

影展表現:2015年洛迦諾電影節最佳處女作,2015年金馬獎最佳新導演,2015年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金氣球」獎,第12屆中國獨立影像展影評人獎

畢贛無疑是2015年最受矚目的導演之一,年僅26歲的他憑藉第二部劇情長片《路邊野餐》接連攬下數個重量級獎項,《路邊野餐》成熟又靈動的敘事和獨樹一幟的美學風格更令人驚艷。《路邊野餐》發生在導演的故鄉、潮濕神秘的貴州黔東南,主人公陳升是個「蹩腳詩人」和鄉鎮醫生,對弟弟的兒子衛衛視若己出。誤以為衛衛被賣掉後,陳升計劃去鎮遠找他。診所的老太太托他在路上將自己的信物帶給舊情人,於是陳升帶著一張照片、一盒磁帶和一件衣服來到了蕩麥。在蕩麥,時間不再是線性的,這一刻似乎與上一刻構成循環,人們提醒他別碰上野人,但野人出沒是9年前的事,陳升還在河邊遇到了自己已逝的妻子……最終陳升來到鎮遠,只用望遠鏡遠遠看了孩子一眼。

《路邊野餐》最為人稱道的是四十多分鐘的長鏡頭和詩歌與影像互文的處理。長鏡頭透著紀錄片的粗糙質感,但其巧妙複雜的設計、營造出的空間感和田園牧歌式的氣息卻讓人久難忘懷,電影前半部分埋下的伏筆也在這裏找到了對應,並形成神秘的超現實體驗。片中出現的詩歌都是畢贛的私下習作,文字與影像互為印證,而文學的疏離感又令影片始終與現實隔著朦朧距離。致敬《南國再見南國》的畫面讓人看到畢贛的電影血脈從何處來,更看到他以一己之力構造新的美學空間的野心。據說,畢贛下一部影片《地球的最後夜晚》依舊發生在貴州凱里,仍由這幾位素人演員拍攝。不知到時,他能否「找到準確一點的觀眾,找到屬於我們的野鬼和風」?

《長江圖》劇照。長江圖劇照
《長江圖》劇照。

《長江圖》

關鍵詞:秦昊、李屏賓、膠片、長江

類型:劇情片

導演:楊超

首映:2016年(柏林電影節)

影展表現:入圍2016年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這是一部頗有魔幻色彩的影片,船長高淳因為父親的遺命重新開始逆長江而上的航行。在駕駛貨船的途中,他不斷上岸尋找艷遇,但卻發現不同碼頭遇到的女人,都像是多年前與他在長江分開的安陸。高淳漸漸發現安陸出現的地點,都與一本手寫詩集有關。船過三峽後安陸不再出現。高淳則在船上發生變故後,循著安陸出現的規律,瘋狂地尋找她,並上溯長江到源頭的雪山,最終發現安陸的起源和長江的秘密。 片中部分情節涉及到長江流域頗為猖獗的捕殺和私運瀕危動物。

《長江圖》由秦昊、辛芷蕾主演,掌鏡攝影師則是侯孝賢的御用攝影師李屏賓。參演《長江圖》的還包括已於2012年病逝的老藝術家江化霖、「小武」王宏偉和有「中國獨立電影教父」之稱的張獻民。影片以膠片拍攝,開拍後恰逢柯達公司破產,因此這也可能是華語世界最後一部膠片電影。

《河》從藏族小女孩的視角,呈現一家三代之間的關係。《河》劇照
《河》從藏族小女孩的視角,呈現一家三代之間的關係。

《河》

關鍵詞:藏語、兒童、家庭、代際關係

類型:劇情片

導演:松太加

片長:94分鐘

首映:2015年2月(柏林電影節)

影展表現:入圍2015年柏林電影節「水晶熊」,獲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單元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主角提名

《河》的女主角是年僅5歲的央金拉姆。媽媽第二次懷孕後,央金感覺父母對她的寵愛漸漸消失,這使她日漸不安,但大人們並未察覺央金的焦慮;爸爸格日幼年時,他的父親出家修行,現在是德高望重的僧人。格日的母親臨終之際父親也沒來探視,這讓格日對父親難以釋懷,直到央金4歲也不曾帶她見過父親,並為此欺騙妻子;妻子不瞭解丈夫的心結,也因此埋怨丈夫。格日終於決定去探望父親,也瞭解到父親當年「拋棄」母親的隱情。影片結尾,祖孫三代同坐在河邊,格日聽著父親與央金的對話默默流淚。

電影的人物和情節都異常簡單,七八成的時間只有小姑娘一家。現實社會和藏族生活的色彩在片中極淡,小到不起眼的情感隔閡構成了電影的主線。透過央金的視角,三代人之間、人與宗教自然之間的關係,雋永而舒緩地鋪陳開。片中不提示河的存在,不強調衝突,靜默中卻蘊藏著更深的力量。父女二人都是以本名出演,由於他們沒有表演經驗,導演用了不少遠景鏡頭;但央金拉姆早慧而童真的表演足以令人驚歎。

《少年小趙》

關鍵詞:愛國主義、大學生活、五毛變憤青

類型:紀錄片

導演:杜海濱

片長:106分鐘

首映:2015年4月(香港國際電影節)

影展表現:獲香港國際電影節紀錄片評審團大獎,入圍阿姆斯特丹紀錄片節主競賽單元

穿鮮綠軍裝、揮舞五星紅旗、為與毛主席同天生日激動的小趙,是山西平遙一個普通家庭的高中生。2009年杜海濱在平遙偶遇了這個正慷慨激昂喊口號的愛國少年,並就此將他納入自己關於愛國主義的紀錄片。觀眾隨小趙經歷高考復讀、成都上大學、學生會工作、大涼山支教、老家遭強拆、爺爺過世的人生軌跡,看見小趙由侃侃而談「愛國是一個人品質,也是一個人的追求」的熱血憤青,到對社會現狀漸趨失望,甚而問出「人大代表又代表了誰」「中國的繁榮建立在什麼之上」。打工、上課、支教、談戀愛等種種生活細節,也讓人看到個體的青春期成長和變化,與時代背景間的衝突和共融。

小趙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影片拍攝這四年,也是小趙逐漸社會化的過程。某程度來說,小趙正代表了一代中國人,他們在愛國主義的血統和奶水裏長大,在與現實的磕碰中醒覺;但更準確地說,小趙是個非典型案例,影片開始時以戍守邊疆為志願的他,可算得一個真誠的理想主義者。即便愛國主義越來越易兜售,小趙這樣「紅」得坦率的年輕人也極罕見。也許正因為小趙的思維跨越如此大又如此合情理,《少年小趙》才更顯出樣本意義和現實價值。杜海濱的本意是拍攝一部討論愛國主義的紀錄片,小趙只是其中一條線索。過去5年他還曾走訪重慶、大同、延安、北京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採訪了數位知識分子談論民族主義和國家認同。但最後,關於人的故事呈現出更豐富立體的樣貌,小趙成了唯一的主線。小趙曾在片中背誦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也許我們不妨期待,「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癡》是關於老右派張先痴的紀錄片,美學風格非常獨特,個人經歷也很戲劇。《癡》電影海報
《癡》是關於老右派張先痴的紀錄片,美學風格非常獨特,個人經歷也很戲劇。

《癡》

關鍵詞:個人史、藝術電影、右派

類型:紀錄片

導演:邱炯炯

片長:331分鐘

影展表現:2014年香港巴塞爾藝術節(紀錄片《癡》的展覽及預告片),入圍2016年香港國際電影節

《癡》的拍攝對象張先癡生於1934年,父親是國民黨高官。16歲時「進步青年」張先癡離開家庭,後來曾參與國共戰爭。1951年張先癡的父親被槍決,作為「血仇分子」的張先癡也受影響調離核心部門,先後在大涼山和四川南充工作。1957年反右期間,張先癡因家庭出身和批評言論被打為右派,在勞改營度過了23年歲月。2001年他將自己的經歷寫成《格拉古日記》,片中大量的心裏描述均來源於書中的素材。

很難說《癡》是一部紀錄片或藝術電影,導演邱炯炯的另一重身份本就是藝術家。正如他此前幾部紀錄片,《癡》的拍攝主題也是個人史;也正如此前的紀錄片,《癡》充滿導演的自覺意識:除了張先癡的口述,邱炯炯大量使用演員重現了當年的歷史。不同於一般的照搬表演,片中處處可見導演對歷史事件、人物甚至拍攝對象張先癡的解構,畫面充滿劇場感,甚至有意凸顯「這是在表演」。畫出來的汽車,象徵張先癡昔日奢侈生活的蘋果,塑料薄膜做成的湖面,隔著一條「小溪」談論「劃江而治」的毛澤東蔣介石……一望可知的佈景和煞有介事的表演,讓人沈浸其中的同時保持疏離,並將這種冷靜帶入張先癡的自述中。種種回憶、現實、虛構交織的處理手法,因陋就簡帶來的荒誕感,也令沈重的歷史素材頗具幽默感。

《大路朝天》是透過一條高速公路的修築展現參與其中的各類人群的複雜面向。《大路朝天》劇照
《大路朝天》是透過一條高速公路的修築展現參與其中的各類人群的複雜面向。

《大路朝天》

關鍵詞:底層經驗、現代化、複雜

類型:紀錄片

導演:張贊波

片長:95分鐘

首映:2015年11月

影展表現:入圍2015年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在中國,並非每一個人都能踏上國家發展的大道。」高速公路見證了中國驚人的增長速度,也伴隨了頻繁發生的安全事件、抗爭、上訪、黑幫介入。在發展的時代主旋律裏,有權者與無權者、外地人與本地人、勞心者與勞力者被共同捲入,一條高速公路濃縮了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矛盾與問題。導演張贊波在湖南一條高速公路的修築工地潛伏3年,切身觀察與記錄其中的世相百態。

《大路朝天》正如影像版的《尋路中國》,巧的是張贊波也是寫作者,拍攝《大路朝天》期間完成的同題非虛構作品《大路》,在台灣和中國大陸推出後都廣受好評。在這條大路上,有底層官員、包工頭、基層教師、參與祈福儀式的和尚、製作佛像的匠師、維持公共關係的妓女,有黑幕與利益,底層人的背井離鄉與生活慾望,斤斤計較與可憐可歎,一切沈重、浮躁而又帶著黑色幽默;在發展的「大路上」,我們需要巨大的惰性才能對底層的苦難視而不見,事實上我們又隨時可能跌入屈辱的底層經驗。思考與審視這條「大路」,也許先從理解湖南的這條大路開始。

《悲兮魔獸》

關鍵詞:環境污染、神曲結構

類型:紀錄片

導演:趙亮

片長:95分鐘

首映:2015年7月(威尼斯電影節)

影展表現:入圍2015年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這不是趙亮第一次操刀現實主義題材,他曾斷斷續續用12年時間跟拍北京上訪村的一對母女,製作成5小時的紀錄片《上訪》,《罪與罰》則關於北方小鎮一個派出所內的日常。

《悲兮魔獸》是Behemoth的音譯,聖經中上帝在第五日創造了Behemoth,它是陸上最大的生物,每天吞噬一千座山峰。環境污染正如中國的悲兮魔獸,正在吞噬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悲兮魔獸》中,趙亮記錄的正是煤礦企業對內蒙古草原和礦工健康的傷害。影片以《神曲》的結構分為三部分:「地獄」「煉獄」「天堂」,而即便所謂「天堂」,其實也是昔日水草豐茂如今因地產泡沫有「鬼城」之稱的鄂爾多斯。片中沒有畫外音也沒有對白,無言中自有悲愴的力量。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