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六日清晨的南台大震,改變了今年年節氣氛,也喚回十七年前九二一地震,以及其後三年在中區參與震後重建的記憶。五則隨筆,我以九二一地震的歷史經驗為本,審視地震災難的「人禍」本質、搶救與重建工作所可能遇到的瓶頸,以及天災帶給我們對於制度變革的思考。希望這次地震所帶來的衝擊,能夠變成台灣社會體質轉化的契機。
1. 從天災變人禍
地震,雖是位於地質敏感地區的台灣,常會有的自然現象,但是地震所造成的人員傷亡、物資損失,很大程度是人禍,不完全可歸咎於天災。
在九二一地震後,協助眾多「集合式住宅」大樓住戶、管委會爭取權益的社運團體「九二一大地震受災戶聯盟」(簡稱災盟),所發表的《921人禍根源之政治經濟學分析》,就以非常詳盡的分析指出:純粹從經濟面來說,台灣的住宅供應已經徹底市場化,成為資本開發與追逐暴利的新商品;從政治面上,地方政權則透過土地炒作、住宅興建及公共工程尋求「牟利」空間。這兩個面向相互為用,再加上金融資本的推波助瀾,大大小小的建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紛紛進入房地產市場,尋求在短時間牟取最大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