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南台大地震

震央在高雄,為何是台南慘重?原來是場址效應

小年夜這場地震台南損失嚴重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台南的鬆軟地層,導致「場址效應」放大震波;另一個是因為這次地震波是往北震。

端傳媒記者 呂苡榕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6-02-06

#南台大地震#台灣

救援人員在台南永大路一棟倒塌的樓房內拯救被埋的傷者。攝 : 曾信耀/端傳媒
救援人員在台南永大路一棟倒塌的樓房內拯救被埋的傷者。

6日凌晨發生在高雄美濃的芮氏(香港譯作黎克特制;大陸譯作里氏)6.4地震,但為何是50公里外的台南災情慘重?台灣學者解釋,罪魁禍首在於「場址效應」放大震波有關。

「場址效應」放大震波

媒體報導,台灣地震科學中心主任馬國鳳指出,造成此次台南損失較大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台南的鬆軟地層,導致「場址效應」放大震波,另一個則是因為這次地震波是往北震,所以雙重效應之下,反而離高雄50公里外的台南遭了殃。

但同屬嘉南平原的台南、嘉義與高雄,地質均屬鬆軟特性,台南的災情卻相對嚴重,對此,成大地球科學系教授林慶偉解釋,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台南出現5級以上震度、搖晃時間長達8秒,相較高雄市旗山僅有1.74秒、甲仙0.04秒、屏東三地門0.98秒,因此造成的損害相對嚴重。

不過,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也強調,台南目前出現傾塌的建物,鄰近屋齡相對老舊的房子災情卻反而輕微,「後續應該要找技師公會去看一下,這些倒塌的房子建築結構有沒有問題。」

至於這次地震原因,氣象局長辛在勤對媒體表示,台灣西南部原本就有複雜的破碎地層,包括左鎮斷層、新化斷層、甲仙斷層和旗山斷層,目前無法判斷是哪一條斷層引發。

另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震央位於潮州、旗山和左鎮斷層間,但這3條斷層的活動並不活躍,因此可能是地底下有「盲斷層」所致,但仍需實地調查才能判斷。

郭鎧紋指出,調出美濃地震附近區域的有感地震資料,3條斷層中間有一塊「地震密集帶」,有感地震都集中於此,但因為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列管的斷層中,這個地震密集帶沒有斷層破裂到地表,所以很難判斷是否有斷層在這地方。

能量尚未釋出 防震準備不可少

救援人員封鎖災區現場。攝 : 徐翌全/端傳媒
救援人員封鎖災區現場。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則表示,未來南部還有發生大地震的機會,主要是因為根據過去觀測,旗山一路到左營的變形量很大,這次地震是從最東邊能量釋放,往西邊到高雄、台南的能量尚未釋出,因此民眾需要做好防震準備。

根據紀錄,台南在20世紀後曾發生6次大規模有感地震,分別是1906 年4月7日與4月14日,在鹽水港發生芮氏規模5.3與6.6地震;1927年新營出現規模6.5地震;1930年新營發生規模6.1地震;1946年新化出現規模6.1地震;以及1964 年規模6.3的白河大地震。

2011年之後台南市平均每月有一到兩次有感地震,但震度皆不超過3級。永康區雖有後甲里斷層通過,但2011 年後,平均每月有感地震少於一次。

地震測報中心統計,跟這次地震相比,過去震央附近的有感地震,最接近震央的地震是2010年3月4日的甲仙地震。當年規模6.42,震度與這次美濃地震相當,其次是2012年2月26日屏東霧台地震、規模6.35。

凌晨強震過後,6日早上也發生了40次餘震。其中,台南地區有10次超過規模3.7,郭鎧紋研判,未來幾天可能陸續會有餘震,請大家做好防震準備。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