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6台灣大選

三步一個香港人的台灣大選,一場民主療傷之旅

選舉結束後一天凌晨,接待了無數香港朋友的台灣學生施懿倫,在臉書上寫下:「希望有那麼一天,香港人不再需要為了選舉而來台灣。」

端傳媒記者 蔣金、孫賢亮 發自台北、香港

刊登於 2016-01-19

#2016台灣大選#台灣

2016年1月15日,台北,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參與蔡英文的造勢晚會。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2016年1月15日,台北,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參與蔡英文的造勢晚會。

1月15日晚,台灣總統與立法委員大選倒數最後一天,各路候選人正抓緊這最後的造勢機會。

位於台北市萬華,台灣著名景點「龍山寺」,黃色旗海波濤起伏,競選歌聲、鞭炮聲、鑼鼓喧天。「時代力量」分區立法委員參選人林昶佐正在此全情投入地舉行造勢晚會。「林昶佐!凍蒜(當選)!凍蒜!」震耳欲聾的台語口號中,摻雜着聽到許多粵語。

原來,廣場上除了台灣人,還聚集了上千名港澳人士,誇張點描述,可以說每三步就有一個港人,儼然成為又一個「墾丁大街」——香港人最愛的台灣短途度假聖地。

港澳觀選團湧台,不問立場夜市相逢

台灣總統大選於上週六(1月16日)舉行,也在這一星期,港澳陸續有大量「觀選團」出發赴台,前來觀摩這一場將促成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的選舉,並見證第一位華人女總統的誕生。

台灣的中華港澳之友協會長期舉辦兩岸及港澳民間交流活動,協會副會長張仕賢說,這次接待的「觀選團」達27個,還不包括政府機構、其他單位及個人來台觀選的數目。

其中,華人民主書院組織的港澳觀選團,規模就達100人,包括多位香港雨傘運動的年輕領袖,如黃之鋒、周永康、羅冠聰等。

不僅如此,不少香港政壇人物都突然出現在台北的街頭巷尾,有親政府的建制,也有反對派泛民;在候選人的記者招待會上,香港的媒體佔去眾多麥克風中的半壁江山;港澳高等學府的教授和學生,也身臨其境,興致勃勃地探討着這場民主饕餮盛宴。

而「時代力量」林昶佐本身是重金屬樂團「閃靈」的主唱,其明星效應亦在港澳泛起漣漪,他的造勢晚會就成了觀選客不容錯過的「景點」。好多觀選的港澳人士紛紛「野生捕獲」他或他的妻子、樂團團長葉湘怡Doris,上傳Facebook打卡。

然而,舞台上有台語演說、台語歌曲,香港人始終一知半解。晚會到一半,有些香港人便去購買競選文宣商品,有些則選擇去逛台北夜市(香港人赴台指定動作)。造勢晚會場地附近就是知名的艋舺夜市,於是,香港的建制派跟泛民意外在香氣撲鼻的小吃攤間狹路相逢。

綽號「嫻姐」的建制派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婉嫻與泛民工黨鄭司律在Freddy的造勢晚會中撞見。後者先聲奪人:「香港特首梁振英的施政報告許多政策都沒做,妳怎麼不在香港工作(支持)啊?」陳婉嫻反駁道:「我知道你們幾個年輕人的意見,我們今天是來看台灣人選舉的。」

為何港人要赴台觀選?

時間撥回4年前。

2012年1月14日,台北雨夜。剛剛在總統大選中以80萬票之差,輸給對手國民黨馬英九的蔡英文向支持者致謝並致歉,「這一次,我們已經接近山頂,我們還差一哩路。」

這「一哩路」,她走了四年。這之間,台灣「太陽花運動」、澳門「反離保」、香港「佔領中環」相繼爆發。不論受影響程度與接受程度的多寡,三地都有着一個相同的歷史和政經條件——中國因素,這也構成三地相互借鏡、甚或拉近彼此距離的重要契機。

到蔡英文再次以「點亮台灣的這一哩路」為口號凝聚所有支持者再次嘗試登頂時,三地間某種潛滋暗長的默契已經成型。她的一舉一動不僅僅受到台灣支持者的關注,也牽動港澳人民的心——尤其是她將走完的這最後「一哩路」,總統大選。

應該是有種『療傷』、『取暖』的感覺吧!

香港人朱漢強側起頭,告訴端傳媒他坐飛機來台北觀賞是次大選的原因。

「大部分香港人也不是天真地認為有民主就一定好,但是能從中得到感動,感受民主的力量。」他笑說,甚至有香港人在網路上號召「住西門町的香港人」,齊往「民主聖地」、昔日台灣黨外民主人士聚腳的「阿才的店」吃台灣熱炒,三大桌坐滿香港人。

朱漢強大學時期在台灣唸書,1988年自政大新聞系畢業,工作到1991年回香港,經歷了台灣「戒嚴」到「解嚴」的民主化歷程,今年再回到台灣觀選,並參加大學同學會,他看見廿年後的台灣,今非昔比。

「台灣的民主成熟了很多」,他回憶,台灣剛有直選時,見證到藍綠兩黨的鬥爭性格,不同政治立場的民眾甚至會打架,政黨還要在造勢晚會上呼籲民眾不要衝突。但這次選後,台灣社會迅速恢復生活常態,不如過去還會「亢奮」幾天,亦可以坦然地談論各種觀點,政治已更加「生活化」。

他說,最讓他感動的,是蔡英文選前一夜。朱漢強自己正站在小英造勢舞台的外圍,在一片「總統好」的歡呼聲中,他身旁的民眾大喊請蔡英文「來這裏!」蔡英文聽到後,竟然真的趨步走近觀眾席。

「她就站在我的面前,我在拍照時,內心突然感到強烈的衝擊——如果她不是人民賦權的總統,她可以不理人民。而她的表現也很放鬆,跟台下觀眾人性化互動,如果是(香港特首)梁振英,完全不可能這樣。」梁振英在1月17日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時,就最少有五個隨扈圍着他進場,與市民遙遙隔離。

朱漢強最記得蔡英文在選前之夜最後的演說,她說,選舉不是「顏色」的問題,大家應該共同為民主努力,「在香港,就不會有一個特首敢喊出這樣的口號,把『民主』作為社會向前進步的重要元素」,朱嘆了口氣。

2016年1月15日,台北,公民黨梁家傑在凱達格蘭大道參與蔡英文的造勢晚會。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2016年1月15日,台北,公民黨梁家傑在凱達格蘭大道參與蔡英文的造勢晚會。

泛民觀選:普選、本土與中國因素

「台灣可以直選總統,對香港來說是憧憬吧!」香港民主黨立法會議員黃碧雲也說着關於民主和普選的「台灣夢」。黃碧雲與泛民及建制的團友共同參加中華港澳之友協會舉辦的觀選團,造訪三位總統候選人競選總部,也與時代力量座談。

她補充,台灣發展到今日已有運作良好的普選制度,但香港還沒有公平競爭,特首選舉亦非一人一票,立法會也只有一半是直選,「未來十年可能也沒有民主的立法會,2017年我們不能普選特首,2022年能不能有機會?」黃碧雲一邊看着台灣大選市民一人一票的畫面,一邊問香港人。

同樣來台灣觀選的香港泛民政黨民協的李庭豐認為,對照台灣的藍綠分野,香港也是泛民主派跟建制派對立,此外台灣有第三勢力,香港也有運動素人走出來,公民社運與民主選舉的關係密切。兩者如何合作,是港台共同面對的課題。

台灣經歷太陽花運動、香港經過雨傘運動,兩地年輕人都醒覺,並爭取進入議會,黃碧雲認為,香港的年輕人也會在今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以及來年的特首選舉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我們不要犯國民黨的錯誤,也不要停留在泛民跟建制派的對立,而是我們怎麼爭取明白年輕人新世代他們擔心的是什麼、對未來的想像是什麼,如果不能回應他們的訴求,泛民未來也是有危機。」—— 這是泛民主派參觀是次台灣大選後的共識。

民進黨也是本土政黨,但它沒有排外,香港的本土為什麼要發展出排斥性格呢?

赴台觀選的工黨黨員 鄭司律

捍衛勞工階層利益的工黨鄭司律則在這場選舉中看到港澳台三地共同面對的「中國因素」,如何令中下階層受到剝削,「這是港、台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在台灣,太陽花運動爆發,反對「兩岸服貿」的其中一個理由就是避免對本地產業造成致命衝擊,便是最好的體現。

鄭司律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看到蔡英文的晚會邀請新移民站台,並說他們來到台灣就是台灣一份子,「民進黨也是本土政黨,但它在今次的晚會上,沒有選擇炒作排外,香港的本土為什麼要發展出排斥性格呢?本土應建立在自由、平等、尊重之上,我們要做的是團結本土社會,而不是分裂」。

建制觀選:文宣、青年、女性

香港親中的建制派去台灣觀選,看着蔡英文當選,當然帶着另類情感,他們看重的是競選技術。

第三次來台觀選,陳婉嫻今趟來的聚焦點,是看台灣的「文宣戰」。但相比過去,她說這次文宣戰讓她失望,「是否因為(總統選舉)一早已分勝負呢?」她問道。

她舉例,國民黨使用很粗的紙質來做宣傳品,她自己在過去立法會選舉時也很少用到,它不耐看,且較報紙粗糙,「宋楚瑜的文宣品反而很有意思,不論包裝還是內容,都非常年輕化,也比較精緻,至於民進黨則保持以往一樣好的水平」。

她說,過去觀選時在文宣工作上學習很多,特別是民進黨介紹的東西,總讓人眼睛一亮。「蔡英文團隊會設計很多Cutie(趣緻)的小商品。我在選超級區議會時,因為要在不只一個區宣傳,就依我的形象設計了一個很Cutie的公仔代替我到各區巡迴,這個概念也是從台灣選舉偷師的。」

西九新動力的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帶了30名團友觀選。去年區議會的選舉中,黃埔東區的區議員梁美芬,受到傘後團體「青年新政」游蕙禎的挑戰,最後僅以300票優勢獲得連任。敗北的游蕙禎,年僅24歲,剛剛大學畢業,在網絡上人氣高漲,梁美芬在勝選後,也表示要學懂傾聽年輕人心聲。但她觀察這場選舉後,得到以下結論:「年輕人可以參政,但比例不能佔太多。」

公民力量的區議員龐愛蘭則注意到女性參政的大不同。「我要恭喜蔡英文總統高票當選。而且她是一個女性,我非常為她驕傲」,她特別提及,台灣在立委選舉制度中的「婦女保障名額」,而香港則沒有。

社運界觀選:策略、講故事、第三勢力

在太陽花運動後,台灣的「第三勢力」成為了熱門關鍵詞。這次來台的觀選團也和以往不同,都指定要看「時代力量」。這個尚未足歲的政黨在短時間內累積到超高知名度,無論是建制、泛民政黨都對他們有諸多好奇。而最關心「時代力量」與第三勢力的,是港澳的社運界新人類。

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來到台灣除親身體會選舉,主要觀察立委選舉中第三勢力的選情。黃之鋒所在的觀選團有100多人,包含許多公民團體與泛民政黨,他們除走訪造勢場合,每天也都會安排講座活動,讓觀選人士更快掌握台灣選舉知識。

除了人氣高漲、成功搶得立法會5席的「時代力量」,黃之鋒也看到第三勢力中的社民黨,「他們也是社運的icon(標誌),在不同議題中,第三勢力的競選成果都可以給香港帶來參考價值」黃之峰說。

他們把從街頭產生的政治能量帶進議會,直面國民黨、與民進黨都無法處理或保守處理的議題。

觀選團成員、學民思潮召集人 黃之鋒

他認為,傳統國民黨及民進黨一直走「議會路線」,但當有議題無法在議會中處理時,街頭運動便擔當起重要角色,能夠突破體制內的限制,這便是從社會運動中所產生的新政治能量。「洪仲丘事件和太陽花運動中就可以看到兩個icon——就是洪慈庸跟黃國昌。他們把從街頭產生的政治能量帶進議會,直面國民黨、與民進黨都無法處理或保守處理的議題」,黃之鋒說。而洪慈庸跟黃國昌,與另一位成員林昶佐皆順利當選。

黃之鋒預計,民進黨在蔡英文當選總統之後,全面執政,路線一定傾向保守,而國民黨一定不是稱職的監督者,「監督的力量一定要比民進黨進步的力量來得更加進步。」

去年區議會選舉中打響頭炮的「青年新政」,與台灣「時代力量」有諸多相似,其成員大多孕育於一場大型的社會運動,裹挾着未竟的運動能量試圖走入議會,開闢與傳統二元格局不同的「第三條路」。

「青年新政」召集人梁頌恆亦來了台灣觀選,可以彼此借鏡的「時代力量」自然是他的核心關注。「時代力量講故事的能力很強,凸顯候選人與政黨的特質」,他認為青年新政與時代力量同樣都是「素人參政」,所以沒有包袱,不會令民眾覺得是為了利益而參選。

「青年新政作為一個年輕人的政黨,也要能夠感動一些年輕人」,梁頌恆說。

在澳門,社會運動者也從台灣民主經驗中汲取養分。「我看得比較長遠,」前新澳門學社理事長蘇嘉豪在台灣就讀台大政治系,了解台灣民主發展歷程,此次台灣大選,和許多澳門社運人士一同觀選,蘇嘉豪提醒他們,「政治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觀選直接比較或學習,可能會碰壁」。

「台灣一路走到民主經過很悲壯的過程,澳門人還沒有為民主而付出過足夠努力,甚或犧牲」。蘇嘉豪說。

蘇嘉豪與澳門良心的其他成員,2014年5月發起「反離保運動」,2萬人上街遊行,反對澳門政府對退休官員保障的法案,為澳門回歸後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

觀選之後:想像二三十年後的港澳

「台灣的民主歷程,是我們說服政府與民眾擁抱普選最強而有力的理由。」蘇嘉豪認為台灣經驗對港澳民主發展扮演重要角色。

「我們可能終有一天會得到真的普選,但選舉只是一張入場券。看到台灣走過的歷程,讓我們知道普選落實後,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台灣比我們走前二三十年,提供我們很好的經驗,看民主化的陣痛期中會發生什麼,爾後可能遇到什麼瓶頸,到民主鞏固的階段等等,我們有很好的例子參考,可以走得更快。」

前新澳門學社理事長、澳門良心成員蘇嘉豪

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第三種中國想像》作者吳介民告訴端傳媒,這次台灣大選,本土化的力量越來越鞏固,對中國公民社會會起示範的作用,更加堅持自由民主,對中國政府則是施加壓力,對於香港與澳門,台灣的選舉則作為他們處理跟中國關係的參考軸。新興政黨進入立法院,亦給香港公民團體一些靈感與想像,如何將公民運動成功轉成政治力。

選舉結束後一天凌晨,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學生施懿倫,在臉書上留下:「希望有那麼一天,香港人不再需要為了選舉而來台灣。」

過去港台交流的經驗,讓他與香港參與、觀心社會運動的朋友互動密切。施懿倫說,香港人來到台灣觀選,但交流並不是單方面的,從2012被蔡英文的敗選演說感動,到今年觀選,香港朋友對台灣政治,多了更多反思,例如他們會問「時代力量進入議會後社運將如何轉化?時代力量與民進黨有什麼路線分別?」等更深入的問題。這反映自2012年來港台兩邊相繼發生重大公民運動,抗爭的軸線上越趨吻合,公民社會交流大幅增加,香港跟台灣在「時間感」與「空間感」上更加接近。

聲音

台灣的民主歷程,是我們說服政府與民眾擁抱普選最強而有力的理由。

在台觀選的澳門良心成員 蘇嘉豪

希望有那麼一天,香港人不再需要為了選舉而來台灣。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學生 施懿倫

香港人常說笑,我們沒民主,看看人家投票也開心嘛!

赴台觀選的華人民主書院校長 陶君行

但香港《基本法》承諾的特首普選路並不順坦。最近一次政改撞上了「人大8·31決定」,為候選人入閘設下極高門檻,其後「雨傘運動」爆發,未獲實質成果。去年,政改方案在建制派集體離場下以大比數被否決,2017年普選特首又一次落空。

反觀彼岸的台灣,1996年第一次實現總統直選至今,已經實現了三次政黨輪替。華人民主書院校長陶君行觀察,台灣的民主過渡到第三個階段,從一人一票普選,到政黨輪替,現在,則是減少公民社會介入政治的無力感,「你(台灣人)覺得自己可以透過選舉去參與、去改變;公民社會有信心、有能力促成變革」。

「香港人常說笑,我們沒民主,看看人家投票也開心嘛!」陶君行這樣向端傳媒總結香港人赴台觀選的心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