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反叛公共空間,你我皆可以

如果有一天那些空間實驗不再是實驗,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隨時都可以做的實踐,也許這個城市終於變好了。

特約撰稿人 馮蘊妍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6-01-20

城市發生了太多事,心知肚明,百感交集,任食任做,走馬觀花。「城市放題」是個全盒,是個百子櫃,包羅了城市生活與文化的種種。本欄邀請不同的城市觀察者,對城市生活與文化指指點點,或情深敘事,或精闢分析。這期談談一些個人至群體的較為不默守成規的空間運用,帶來由下而上地、自發地塑造空間的創造力。──放題者語

於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休憩的遊人。攝:盧翊銘/端傳媒
於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休憩的遊人。

近年,香港愈來愈多人討論和發起另類的公共空間實踐,上回有關外傭如何使用公共空間便是其中一典型的討論。其實,小販、無家者、街頭藝人等群組使用空間的方法,以至我們日常亂過馬路、在公共花圃種植、在公園唱歌跳舞,也或多或少與我們熟知的、管理上容許的規範處於緊張的關係。

如果我們將這些個人至群體的較為流動多樣而不默守成規的空間運用,對立於由一套正式規範所控制和管理的空間,有人會稱之為小型的顛覆、日常的佔領。而大大小小公共空間的嘗試和實現也逐步展開,如2013 年中秋節晚上的「妙想氈開西營盤」,在西營盤正街鋪上假草地和彩色坐墊放投映片,或是拓展公共空間曾在油麻地上海街/街市街遊樂場放置「轆轆凳」,鼓勵街坊多加運用,或是參加深港建築雙年展 UABBHK 2015的Very MK在九龍公園劃出百呎農場,與印度廟合作收集廚餘做堆肥,種植檸檬樹、馬鈴薯、四季豆等。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和定位林林總總的說法和嘗試?這些「小型的顛覆」確實每一天就在距離我們不遠的地方,但我們所支持和擁抱的邊緣和非正式空間實踐的反叛力量,到底是怎麼的一回事呢?

如果我們將這些個人至群體的較為流動多樣而不默守成規的空間運用,對立於由一套正式規範所控制和管理的空間,有人會稱之為小型的顛覆、日常的佔領。

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曾得到「香港公共空間大獎 2013」的「由市民開創的空間大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看看貨物裝卸區的圖片,實情沒有任何設施,也沒被「海濱長廊化」,僅是平地一塊。沒有使用限制或過份的管理,但勝在沒有過度管理,使用者可無拘無束地享用空間,進行不同類型的活動。

由下而上地、自發地塑造空間的創造力十分值得認真對待。而我更感興趣的是,如何可以生產更多這類容許「走盞」的「鬆動空間」?試想想,如果香港所有的沿海地區都被「海濱長廊化」,受到不同規管,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的自由還存在嗎?我認為,我們所渴望的空間自由有不同的「條件」,而這些條件,不只是市民的參與,也包括與政府和商家的交手和拉扯。

由下而上地、自發地塑造空間的創造力十分值得認真對待。

為甚麼我要把政府和商家的角色都包括在內呢?我們可以想想行人專用區,魏天沛在《香港行人專用區政策研究,以西洋菜街為例》一文中,分析了香港的行人專用區的特點,他翻查運輸署網頁,指在制定行人專用區計劃時,會考慮該處有沒有商店或具特色之處,可否吸引行人或遊客,背後顯示了政府界定了街道的作用是消費。而排除小販擺賣、指街頭表演是「阻街」等,也表示了這個空間排拒了一些群體。這就是「空間秩序」,政府和商家其實也參與在空間中,定義了空間。

魏天沛就這空間秩序問了幾條問題:「為何政府會假定市民到行人專用區去一定是希望進行消費?」、「為何必須有商店或具特色之處才能設立行人專用區?」、「一條平凡或不具消費價值的街道就一定沒有被劃為行人專用區的需要?」、「為何市容是設立行人專用區時須考慮的因素?」、「為何行人專用區需要良好的市容?」、「良好的市容是否為了促進消費?」、「為何小販一定是有礙觀瞻?」當我們提出新的空間實踐,除了開心有趣,也要分析一下那些地方的空間秩序,了解自己的實踐到底挑戰了甚麼,是在甚麼意義下的「顛覆」。

為何行人專用區需要良好的市容?

進行實驗無妨,為甚麼要堅持認真地問那麼多呢?早前讀了視覺藝術獎項 Turner Prize 2015年得主 Assemble 以及利物浦 Granby Four Streets 的故事,Assemble 和居民一起翻新之前用基金買下的房子、改裝花園,還辦社會企業,為當地社區帶來了改變。如果Assemble 單單只是作參與式藝術或是翻新建築,可能根本不能令 Granby Four Streets 充滿生氣,帶來長遠的改變。雖然實踐很多時是「摸着石頭過河」,但當我們回顧成功的經驗時,不得不留意和仔細了解這些實踐的運作和作用。

反叛種子藏在石牆的縫隙,假如有適當的條件,也可以發芽,撐開縫隙,打碎石牆,所以,除了多播種開拓大家的想像力之外,也要爭取成就「鬆動空間」的條件,才算得上堂堂正正的重奪空間。如果有一天那些空間實驗不再是實驗,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隨時都可以做的實踐,也許這個城市終於變好了。

馮蘊妍:城市研究系學生,本土研究社成員,關注地理和空間問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