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創業死亡的N種方式

在創業領域,一個很無情的事實是,大概有多少創業公司,就會有多少種死法。

創業死亡的N種方式

儘管下半年已有雪崩之勢,2015年中國大陸的「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情依舊高漲。除了領跑的電子商務和企業服務領域,金融、社交以及汽車交通等行業也緊隨其後。

據北京師範大學勞動力市場中心《2015勞動力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大陸每天新增的企業數量將近一萬家。創新者、尾隨者、投機者,魚龍混雜其間。這些一窩蜂湧入的創業者們,有的靠想法和實幹,有的靠「趙家人」,更有人撈點油水就跑路。這個生態愈發惡劣的競爭環境中,行業內更新換代速度逐漸加快,被淘汰者不計其數。

即便拿到天使輪(註:創業圈裏的術語,即企業在草創時期的融資,通常金額較小)和A輪(註:初創企業的第一輪來自風險資本的融資)投資,跨入門檻,能拿到B輪及以後融資的概率也不超過10%,存活概率以此遞減。在這場搏鬥中,60家企業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般,擠入了「中國獨角獸俱樂部」。更多的殘兵敗將四下逃散,多數苟活不過兩年。端傳媒由此總結幾種常見「死法」如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