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迷航於台灣、中華、亞洲之間的故宮南院

2016年大選前,故宮南院在爭議中開館試營運。這個昔日甘蔗田的國家級博物館,歷時15年2任總統5位院長2次變更才落成,無形間也「典藏」着台灣民主化重要一頁。

迷航於台灣、中華、亞洲之間的故宮南院
2015年年12月28日,台北,故宫南院。

嘉南平原上一片面積70公頃,原本屬於「台灣糖業公司」的甘蔗園,如今座落着一棟黑白相間的巨大建築,它由建築名家姚仁喜操刀,取法濃墨、飛白、渲染的中國傳統書法意象。這概念正符合這幢建築的身份: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儘管磨刀霍霍的媒體在開幕前幾天就搶先爆料,南院現場還是飛沙走石的工地。但故宮南院在2015年12月28日舉行了落成開幕儀式,院方安排了原住民兒童合唱團和京劇表演,幾位與南院無關的馬英九政府的官員致詞令台下昏沉。

最終完成的故宮南院,距離「他們」最初的規劃,雖然並沒有相差太遠,但「他們」不是缺席典禮,就是被冷落在一旁。像是在陳水扁政府時期,最早提出故宮南院計畫的前院長杜正勝;以及當時讓嘉義從20個遴選點的激烈競爭中,打敗台中西屯及高雄左營而勝出的前縣長陳明文。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