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學生記錄家族史,看見官方歷史的另一面

在挖掘、記錄家史的過程中,這些中學生看見歷史在官方語態之外的相貌,找尋到個人和歷史的連接通道,亦熨帖了祖輩孤寂、殘破的記憶。
李遠江:這些和孩子們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祖父祖母,正是孩子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而這些「陌生人」身上,寄居着一段又一段家國命運。
大陸

我們的歷史教育是逆天的

北京十一中學的張宇昊一直不理解,儘管家裏條件不差,爺爺奶奶卻總是不捨得丟掉吃剩的飯菜。他在心裏嫌棄過,丟過白眼,甚至和老兩口吵過好幾次,都沒法讓爺爺奶奶改變這個習慣。直到有一天,張宇昊參加「全國青少年歷史記錄大賽」,開始了解自己的家史。他問爺爺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餓。」爺爺說。

爺爺講自己在1959到1961年間的飢餓記憶。那是一段在中國的大陸歷史教科書中遮遮掩掩、一閃而過的記錄,像一片遙遠而沉寂的海,那三年中發生的事情,被統稱為「三年自然災害」。而在爺爺奶奶的講述裏,這段記憶並不僅僅關於自然,那是活生生的關於人捱餓的故事,而在中國的教科書裏,個體的人,總是被掩蓋被忽視的。

此時,那片海洶湧着向張宇昊奔來,爺爺曾是海裏的一滴水,張宇昊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和歷史挨得那麼近。「我終於可以理解他們(爺爺奶奶)了。」

2011年1月1日,李遠江策劃的「首屆全國中學生歷史寫作大賽」正式啟動,鼓勵中學生探尋、記錄家史,至今已辦到第六屆,每屆都有過萬名學生參賽。參賽作品的形式從最初的作文延展至如今的作文、音頻和視頻,大賽亦更名為「全國青少年歷史記錄大賽」。

2000年初,當李遠江在北京市北海中學做歷史老師時,有個問題一直困擾他:「我講課已經夠好了,為什麼學生還不愛聽?」

他認為原因之一是「我們的歷史教育是逆天的。」

李遠江老師出席東方歷史公益夏令營講座。受訪者提供
李遠江老師出席東方歷史公益夏令營講座。

《大學》(儒家經典四書之一)中講治理國家,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從內向外逐步擴展的過程。但中國的歷史教育教孩子們「做共產主義接班人」,教他們王朝大事,卻從不引導他們了解自己的家史。在歷史教育中,個體和歷史是割裂的。

「對每個普通人而言,最需要了解的不是遙不可及的宏大的歷史,而是匯入我們生命的涓涓細流。我們最需要銘記的並不是往聖先賢,而是帶給我們生命並且塑造我們人格的普通人。」李遠江說。他開始指導學生做課外研究──「發現身邊的歷史」。

彼時口述史在中國民間方興未艾。一直被官方、學界把持的歷史學科突然向普通人遞去了麥克風。以中央電視台主持人崔永元為代表的先行者,開始通過口述史拼湊、還原一些被長期遺忘、掩埋的歷史,包括中國遠征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少數民族婦女等議題。李遠江發現,全國沒有一個平台供學生參與口述史。

2007年,李遠江赴《看歷史》雜誌做記者,並在四年後順利孵化出「首屆全國中學生歷史寫作大賽」。讓他意外的是,這個籍籍無名、針對中學生的比賽竟順利請到一批歷史學界的「大佬」做評委,包括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學勤、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高毅、復旦大學歷史系副主任陳新等。

在那場比賽中,一些少年找到了家族和國家歷史的鏈接脈絡,一些老人尋回了動盪一生的珍貴記憶。

最熟悉的陌生人

李遠江開始在全國各所中學舉辦演講和大賽推廣。他會問在場學生三個問題:你知道曾祖父的名字麼?你知道祖父和父親的名字麼?你知道你父輩和祖輩經歷過哪些重大的歷史變革麼?現場的氣氛會隨着三個問題起伏:沉默──熱鬧──復歸沉默。李遠江說,這些和孩子們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祖父祖母,正是孩子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而這些「陌生人」身上,寄居着一段又一段家國命運。

北京市育英學校學生熊天翼以50年前的小學為題訪問了鄉村小學教師。受訪者提供
北京市育英學校學生熊天翼以50年前的小學為題訪問了鄉村小學教師。
李燕婷以-我寫我家為題紀錄歷史。受訪者提供
李燕婷以-我寫我家為題紀錄歷史。
常州正衡中學學生杭燁以-小糧票中的大時代為題紀錄歷史。受訪者提供
常州正衡中學學生杭燁以-小糧票中的大時代為題紀錄歷史。

2011年,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的左馨蘭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外曾祖父是一名國民黨軍官,在張學良麾下做軍械師。她的外祖母出生於1938年9月,彼時日軍大舉侵略,加之國內戰火正烈,外祖母隨着父親的軍隊四處奔波,長達十二年。趕走了「日本鬼子」,輸掉了內戰,在是否隨軍撤退至台灣時,外曾祖父選擇了留下。

左馨蘭記錄了外祖母從1938年到1950年的漂泊歷程。這篇文章成為第一屆大賽中的「名品」。當大賽去找外祖母拍紀錄片《最熟悉的陌生人》時,老人說,我們家的歷史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有什麼好講的,孩子要知道的是國家大事、英雄人物。

這大概是老一輩中國人對歷史的普遍看法。個人價值消弭在宏大的國家敘事中,他們嘗盡歷史的動盪殘酷,卻無法在史書中留下印記。

「他們是大歷史的失蹤者,是無差別的統計數字。除了我們,沒有人會留心聆聽他們的故事。」李遠江說,「記錄家史也是對老人的終極關懷。」

左馨蘭的外祖母,儘管嘴上說自己的經歷不足掛齒,卻十分希望紀錄片能去台灣放映。她有一個親哥哥在台灣,已失散半個多世紀。

對於參賽的中學生,記錄家史亦讓他們看到了中國官方敘述語境之外、被教科書和所有傳媒宣傳刻意隱藏歷史的另一面,一個也許更加接近真實事實的一面。他們看到了文化大革命、大饑荒、大躍進、反右運動對個體命運的摧殘,亦認識到歷史記錄要客觀、公允。

在記錄外祖母動盪經歷的作文中,左馨蘭寫道:「我很高興地看到,現在大陸的歷史教科書上出現了『抗日戰爭初、中期,國民黨的正面戰場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類的字眼,這就對了。我們不能為了維護一個政黨而去貶低甚至抹殺另一個政黨的功績。」

要讓孩子敬畏歷史

在首屆大賽公告發布後的三個月內,大賽收到了很多學生作品,但沒有一篇令李遠江滿意。大多數作品都是從百度百科裏搜到信息,內容不外乎我們家鄉有一個塔、一座橋,它是什麼時候建的。這些作品也折射出中國學生眼中的歷史──乾巴巴、冷冰冰、不關注人。而百度作為中國大陸最時髦的搜索引擎,其類似維基百科的服務──「百度百科」所提供的信息存在自我審查和「依據大陸相關法律法規」而進行的修改和隱藏,一直被公眾詬病。

李遠江意識到要對參賽學生們進行啟發和培訓,除了史學專家的專題講座外,還需要各中學歷史老師手把手的指導、幫助。幸運的是,「任何一個學校總有一兩個『不安分』的、有理想的老師。」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學生提問。受訪者提供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學生提問。

大賽舉辦至第六屆,已經有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史學規範。「當他在選擇講什麼的時候,已經有介入、有情感關照了。」李遠江說,「離得近,難免會有偏激的話」。大賽要求參賽的學生們只講事實,並提交原始資料和採訪錄音。這個規定在學生群體裏引起了反彈,有老師質疑,會不會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但李遠江認為,「要讓孩子敬畏歷史。」錄音的同時規範了孩子們的敘述。獲獎的作品及其錄音、資料會被收入國家圖書館,「別人一查錄音,就知道他寫的是否真實。」

稿件中引用的所有材料需要提供出處。評審層面會做幾輪基本篩選,首先確保參賽作品符合基本事實。

一些孩子會觸及到敏感的、尚未解封的歷史,這些作品依然可以正常地參賽並評獎,但大賽會封存作品並保護孩子的身份。「歷史研究沒有禁忌,但歷史傳播有禁忌。」李遠江說。

孩子們的作品已被集結成書出版,包括《課本上不說的歷史:中學生筆下的百年家國記憶》、《課本上不說的歷史2: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的家史:中學生筆下的那些年》等。

此外,大賽還推出了「一句話鄉音」、「舌尖上的家史」等單元,用李遠江的話說,是「降低家史寫作的門檻」,家族美食、家鄉話、家鄉手工藝品均列為可以被書寫、記錄的對象。

正如李遠江在一次演講中說的:「在幾千年的王朝時代,歷史書寫是史官們的權利。其內容也不外乎王侯將相的歷史,普羅大眾總是被排擠在歷史之外。在最近十來年,公民寫史的潮流開始形成,雖然起步之初泥沙俱下,但是它畢竟衝破了權力對歷史的鎖禁,為中華民族的新生開啟了大門。」

(文中張宇昊為化名)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