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being queer

美國精神病學家斯皮策逝世,曾促同性戀非病化

刊登於 2015-12-29

#LGBTQIA

精神病學專家羅伯特·斯皮策(Robert Spitzer)。

美國著名精神病學家羅伯特·斯皮策(Robert Spitzer)於12月25日在西雅圖因心臟疾病去世,終年83歲。他曾推動精神疾病分類嚴謹化,建立起描述精神疾病的統一標準,並促使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的精神疾病名單中被除名。

同性婚姻如今能被允許,部分要歸功於斯皮策。

紐約精神分析學家Jack Drescher

斯皮策於1932年在美國紐約州白原市(White Plains)出生,曾在康乃爾大學取得心理學學士學位,在紐約大學醫學院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1960年代,精神病學面臨着缺乏科學標準的問題,一些被疾病困擾的病人得不到診斷,另一些只是在某方面表現出不同的人卻被當做病人治療。斯皮策也在接觸病人的過程中產生了困惑,在和一些提倡同志權益的人士會面後,他對同性戀進行重新研究,認為如果當事人對自己的性向沒有感到不舒服,同性戀就不應被視為疾病。

他推動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於1973年投票,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除名,後又負責這一「行業聖經」第三版的改版工作。改版後,厭食症、躁鬱症、恐慌症、創傷後精神緊張性精神障礙等幾十種疾病被列入精神疾病範疇,這本手冊的影響力也大大增加。

2001年,斯皮策的一項研究發現,對同性戀進行修復療法可以改變他們的性取向。但由於研究方法粗糙,這項研究受到不少同行和同志平權人士的批評。斯皮策於2012年撤回了這項研究並作出道歉,他還表示,這是他職業生涯中唯一後悔的事。

斯皮策妻子、哥倫比亞大學榮休教授 Janet Williams 表示,斯皮策參與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數次改版,對主要精神疾病進行定義,是行業內的一大突破。但艾奧瓦大學精神病學家 Nancy Andreasen 曾於2007年表示,標準化後的手冊令精神病學的操作「去人性化」(dehumanizing),且削弱了病史記錄等評估方式的作用。

567
斯皮策帶領修訂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在頁數上大大增加,從前一版的134頁增加到567頁。

聲音

那時候,人們對(疾病)評估沒有任何興趣。但斯皮策看到了它的重要性,他一生的事業也讓(疾病)評估受到重視。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Michael B. First

斯皮策至今都是他那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精神病學家,他把這一領域及其數百萬病人從公信力危機中解救了出來。

杜克大學教授 Allen J. Frances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是一本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第一版(簡稱為 DSM-I)於1952年出版 ,列有60種不同的精神疾病。第二版於1968年出版,以上這兩版大量受到心理動力學方法的影響,因而時常出現精神分析學派的術語。第三版於1980年出版,放棄了心理動力學觀點,改而使用一套較中立客觀的醫療模式為主要診斷方法,使正常與不正常之間有了一個明確的區分。然而刪除了理論根據後,一些心理學家則批評 DSM 系統只是一堆醫學術語而沒有醫學「根據」。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New York TimesLos Angeles TimesWashington PostNPRBBC中文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