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霧霾致北京人才流失?賈樟柯率先宣布搬離

刊登於 2015-12-28

#空氣污染

中國北京一輛公共汽車上,乘客戴著口罩望著窗外霧霾天氣。攝: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中國北京一輛公共汽車上,乘客戴著口罩望著窗外霧霾天氣。

獲得今年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的中國電影《山河故人》中安插了這樣一段情節:情場失意的梁子決定外出闖蕩,但十幾年來在異鄉煤礦的工作卻讓他身患塵肺病,因此不得已帶着妻兒逃離,返鄉求助……該片導演賈樟柯除了在其電影中經常描寫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煤礦工人等弱勢群體外,在生活中也對燃煤造成的空氣污染問題十分關注。

中國北方近來日益嚴重的霧霾甚至讓賈樟柯同他電影中的人物一樣選擇「逃離」——他於12月26日在個人微博宣布將離開北京。生長於山西汾陽的賈樟柯自1993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後,便主要在北京工作、生活。

霧霾,下決心搬離北京。

賈樟柯於12月26日發布微博

2011年,中國地產商潘石屹在其個人微博 轉發的關於北京空氣質量的消息將 PM 2.5(大氣中直徑不超過2.5微米的顆粒物,即可入肺顆粒物)和霧霾問題帶入公眾視野。賈樟柯於2014年根據潘石屹的微博內容創作了一部短片《老潘的晝與夜》,描述潘石屹在這幾年間持續關注空氣質量之後的生活。

今年初,賈樟柯應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之邀製作的環保短片《人在霾途》上線,該片描繪了一幅中國大地上各色人群在陰霾中生活的圖景,藉此呼籲全社會共同改變污染現狀。短片中還使用了《山河故人》中的煤礦工人梁子及其妻兒的片段。

中國國務院本月初在常務會議上決定,將對全國燃煤機組進行升級改造,於2020年前將燃煤電廠的污染減少60%。但不少專家都認為,中國去除霧霾至少還需要30年以上

這讓不少在北京等長期被霧霾籠罩的城市生活的人逐漸失去耐心,紛紛像賈樟柯一樣選擇離開。《紐約時報》23日的一則報導分析指,隨着對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帶來的諸多不便失去耐心,以及對健康的擔憂,離開北京去南方工作可能會逐漸成為「一個頗具吸引力的解決辦法」。該報導指,深圳有科技公司及房地產公司在進行招聘時,把新鮮空氣作為一大優勢,招徠飽受污染之苦的北方人。

除中國人外,外國人對工作地點在北京的職位也常常望而卻步。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引述據韓國媒體15日的報導稱,韓國有不少年輕外交官因為霧霾而不願去北京工作,因為該國盛行「在華常駐三年會患癌症」等關於中國霧霾的傳言,讓很多年輕外交官擔心不已。

中國官媒新華網在去年也曾報導,諾基亞(Nokia)手機研發高級副總裁 Dirk Didascalou 是1998年該公司在北京設立研發中心後,第一個赴京工作的全球研發高級副總裁,但由於不想讓家人健康受到影響,他決定任期結束後便離開北京。該公司招聘高級研發專家時,17個應聘者全部拒絕到北京工作,其中15人的理由是空氣污染。

5
201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近年來中國南方人的平均壽命比北方人至少長5年(以秦岭-淮河為界),原因就是北方更廣泛使用的燃煤造成了更嚴重的空氣污染。

聲音

拍攝過程中,最吸引也最讓我震驚的是,即使在霧霾籠罩的日子裏,民眾依舊自然地生活着……(拍攝的)不僅僅是霧霾的環境,而是潛藏在人們生活背後的一種詩意——可能是一種憂傷的詩意,可能是一種焦慮的詩意。

賈樟柯解讀《人在霾途》短片

我愛北京,可我更希望我的孩子健康的長大,為人父母不想讓孩子的健康有任何風險,不管這霧霾有多大殺傷力我也希望他們遠離我的寶貝。戰鬥中北京的同志們多保重,我們先撤了。

中國演員赫子銘於27日發布微博

政府是在用霧霾控制人口,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網友「@子曰我靠」在賈樟柯微博留言

賈樟柯

1970年5月24日生於中國山西省汾陽,是中國獨立電影導演與編劇。賈樟柯考了3年終於在1993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畢業於1997年。在大學期間,他觀摩了上百部的電影,同時結識了日後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很重要的幾個夥伴。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主要作品有《小武》、《站台》、《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天註定》、《山河故人》等。2011年9月,他擔任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評審團主席。2013年憑藉《天註定》獲得康城電影節最佳編劇。2014年他擔任第67屆康城電影節評委。2015年3月,他執導的首部中、英語對白電影《山河故人》在澳洲開拍,這是賈樟柯第一部海外取景的故事長片,劇情跨度時間從1999年到2014年延展至2025年。2015年獲得第68屆康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頒發的金馬車獎(終身成就獎),他也是第一位獲得這個獎項的華人導演。同年憑《山河故人》獲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資料來自维基百科)

來源:綠色和平紐約時報環球時報新華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