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測測看:一餐香港冬至飯,我們吃下多少鉛?

香港食水含鉛令人人恐懼鉛毒,端傳媒檢測發現餐桌上的三菜一湯也含鉛,根據國際和內地標準都嚴重超標,但根據香港標準卻反而合格。

端傳媒記者 趙燕婷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5-12-21

#Quiz

市民在街市買餸準備晚飯。攝:王嘉豪/端傳媒
市民在街市買餸準備晚飯。

冬至大過年,這一天全家團圓,圍爐吃飯是華人家庭的習俗。香港這城市向有「美食天堂」之稱,也一直以食物安全水平為傲,當內地和台灣不時鬧出黑心食品的安全衞生事件時,香港人自以為飯桌上的美食佳餚都符合國際標準。

然而2015年香港爆發的食水含鉛事件,卻讓香港人突然意識到,原來一家人團聚時,吃一頓飯、喝一口湯,並不安全。

鉛是一種重金屬,它引起香港公眾廣泛關注,源於2015年7月引爆的食水含鉛事件。7月5日,香港一個政黨驗出位於九龍啟德發展區的一個公共屋邨,四個住宅的食水樣本含鉛量超出世界衞生組織的標準。消息公布後,政府最初否認,直至7月10日,房屋署宣布由政府化驗的食水樣本中,也有四個超出世衞標準,最高超標1.3倍。

人們本以為這是單一事件,但隨後,本港至少有11個公共屋邨都被驗出食水樣本含鉛量超標。緊接着,私人屋苑、幼稚園和小學,都相繼驗出有食水樣本含鉛過量。同一時間,香港醫院管理局替受影響屋邨住戶中6歲或以下兒童、孕婦等人士驗血,發現部分兒童血液含鉛量的確超標。有指,人體吸入過多的鉛,會影響正常智力發展,潛伏在血液中的鉛令全港市民一時間人人自危,尤其是幼兒的父母。

鉛量標準不及內地 「 不合格」變「合格」

鉛毒事件紛擾全港至今5個多月,成因仍在調查當中。

港府成立食水含鉛超標調查委員會,展開聆訊追查事件。在聆訊中披露的專家報告顯示,鉛水事件在7月剛揭發時,一名居於一事發屋邨的兩歲女童,其血鉛水平是6.48微克,稍高於建議水平的5微克;但當她搬離鉛水涉及範圍後,其血鉛水平不跌反升,到10月時竟高達27.3微克。來港作證的哈佛大學專家David Bellinger估計,除了食水的鉛以外,這個女孩肯定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少鉛的源頭。

David Bellinger的說法令市民更加擔心,鉛量原來無處不在。衞生防護中心指出,鉛可存在於電池、油漆、陶瓷、鉛錫焊接及汽油的添加劑上,連女士士日常用的化妝品中也有含鉛,但專家進一步指出,人體攝取鉛的最主要途徑,還是每日攝取的食物。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一直定期檢驗食物的含鉛量,過去多年鮮有含鉛量不合格的新聞,市民也一直安心食用。然而端傳媒發現,總是合格的原因,是背後隱藏「必合格之道」—— 香港的法例對食物含鉛量的合格要求,遠遠較國際標準寬鬆,達59倍之多。

59
香港的法例對食物含鉛量的合格要求,遠遠較國際標準寬鬆,達59倍之多。

香港尋常家庭,一家四口,一桌飯菜,究竟會否攝取過量的鉛毒呢﹖端傳媒便委託了一家政府認可的檢測中心,檢測了香港市民最常煮食的幾種食物。

測試包括香港最常吃的蔬菜包括菜心、白菜;廣東人最愛用作煲湯的白菜菜乾,還有家常魚肉,包括三文魚扒及排骨。抽驗方式是每種食物在街市各取三個樣本,在無污染方式下運送到化驗所測試。

結果顯示,三文魚扒和排骨中沒有驗出鉛量,但在三個菜乾、三個白菜和一個菜心樣本中,都檢驗到鉛。其中含鉛量最高的,是一個購自深水埗北河街街市的白菜菜乾樣本,每公斤有4.6微克的鉛。

測試包括香港最常吃的蔬菜包括菜心攝:王嘉豪/端傳媒
測試包括香港最常吃的蔬菜包括菜心

一直關注食物含鉛議題的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黃煥忠指出,由於菜乾樣本是乾貨,根據國際標準,要先將結果換算為「濕重(wet weight)」,以蔬菜約九成是水份分計算,這棵白菜在未製成菜乾前,每公斤應有0.46微克的鉛。

根據本港食物含鉛量標準,每公斤含有超過6微克的鉛才算超標,不過,專門負責協調政府間的食品標準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歐盟、甚至中國的蔬菜含鉛量標準卻比香港現行的法則嚴謹許多,這些國際標準訂於每公斤不可超過0.1至0.3微克。

換句話說,同一份菜乾,在香港「合格」可以出售,但如果在外國,是完全不合格;甚至運往我們一直以為食物安全問題嚴峻的中國大陸,也會因為含鉛量超標而被檢控。

含鉛量標準比較。圖:端傳媒設計部
含鉛量標準比較。

32年沒有修改的規例 如何保障市民健康?

香港的《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早在1983年訂立,在所有固體食物中,鉛的最高准許濃度都是每公斤6微克,液體食物如奶類等則是每公斤1微克。這規例制定至今達32年,從未作出任何修改。反觀國際及中國內地標準,不但較香港標準嚴格,而且會根據食物不同種類,包括分為魚、肉、蔬菜等訂立不同的標準。

現時香港將全部固體食物中,鉛的最高准許濃度,劃一訂在每公斤6微克,黃煥忠表示,這是以蠔這等風險最高的食物作為標準,未有考慮到不同食物風險並不一樣:「蠔這一類海鮮,風險是最高的,但你不會天天都吃蠔,所以國際標準訂得較高,是考慮到食用量等因素。不過,一般人天天都會吃菜,把標準與蠔訂在同一個水平,那就不對了。」

黃煥忠負責的民間檢測中心「香港有機資源中心」過往就定期檢測香港蔬菜的重金屬含量。在2011年及2014年公布的調查結果,分別發現11個樣本和1個樣本的香港售出蔬菜,鉛含量都超出國際標準,「但以香港標準計算就全部合格,反映這種『不合格變合格』的情況並不罕見」。

又以魚為例,三文魚一類的深海魚,含重金屬的機會相對較其他魚肉類較高,因為鉛進入魚身體後,會積聚在魚鰓,所以魚肉含鉛的最高准許濃度的設限一般較低一點,以免人體食用後積存。食品法典委員會和歐盟訂在每公斤0.3微克,中國和澳洲則訂在0.5。

黃煥忠說:「鉛會積聚在魚鰓,如果連魚肉也檢測到高濃度的鉛,就代表污染非常非常嚴重,所以魚肉的標准不能訂得太高,但香港卻訂在每公斤6微克,那完全是荒謀謬的不合理。」

2015年11月16日,香港,在街市魚檔中待售的三文魚扒。 攝:王嘉豪/端傳媒
2015年11月16日,香港,在街市魚檔中待售的三文魚扒。

檢討工作長達8年 至今未有定論

國際及中國標準都將蔬菜的最高含鉛量訂得較低,每公斤蔬菜不可含有超過0.1至0.3微克的鉛。端傳媒檢測的六個菜心和白菜樣本,就有兩個樣本檢測到0.2微克的鉛。「如果這類蔬菜的標準,都訂在每公斤0.1微克,你可以想像,街市可能沒有菜心和白菜賣了。」黃煥忠說。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食用含鉛量超標的食品,急性鉛中毒的風險不高,但長期接觸鉛,對健康則有一定風險,可能會造成貧血、高血壓、消化系統病徵、腎功能受損、神經系統受損、生育能力受損和不良懷孕結果。中心又指出,血液含鉛雖然無可避免,但血鉛水平維持愈低,對健康愈好。

食物含鉛量的標準落後,香港政府早已知悉,卻始終未有舉措去改善。2007年10月,當局曾向立法會表示,「會制定一套全面、清晰和適用於香港的食物安全標準;當局亦注意到有需要不時檢討食物安全標準,以配合最新的國際做法和發展」。及至2011年,食物安全中心成立工作小組檢討法例,但至今相隔8年,仍然未有進一步改善及落實的時間表。

2015年11月16日,香港,市民在街市購買餸菜。 攝:王嘉豪/端傳媒
2015年11月16日,香港,市民在街市購買餸菜。

檢討法例工作小組的成員、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何永成表示,小組過去曾數次討論食物最高含鉛量的問題。他憶述,當時成員已討論各類細節,以蠔為例,就連檢測的應該是蠔肉抑或內臟都有商討:「有成員提出吃的是蠔肉,所以應該檢驗蠔肉,但重金屬主要積聚在腸臟,所以有成員提出應該整隻蠔檢驗,我們專家成員就是以科學角度,解釋這些細節。」

何永成表示,工作小組經過商討後,都認同有需要收緊法例,之後就交由相關委員會討論,再提交立法會審議。對於多年來仍未修改法例,他指出主要爭議點是香港應該跟隨哪一個標準:「如果採用較嚴謹的國際標準,有人擔心會影響食品供應,因為香港大部分食物都從內地入口;但如果採用較寬鬆的中國標準,又有人質疑為何採用較低標準。」

這爭論持續至今已經8年,直至鉛水事件爆發,香港市民突然發現,一杯飲用水的安全都沒有合理法規去保障。

黃煥忠說:「過去那麽多年,我們很少關心鉛的問題,似乎沒有迫切需要修改標準,但現在鉛水事件反映當局要懂得保障市民,政府知道哪一種標準更好,其實應該盡快處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