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中國央行與社科院都預測明年經濟增速會更慢

刊登於 2015-12-17

中國央行與社科院同時預測明年GDP增速比今年下降至少0.1%。攝:Wong Campion/REUTERS
中國央行與社科院同時預測明年GDP增速比今年下降至少0.1%。

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下稱「社科院」)同於12月16日發布了2016年中國經濟預測報告,其中對明年 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較兩家單位對今年 GDP 增速預測均有所下降。

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等撰寫的《2016年中國宏觀經濟預測》稱,明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為6.8%;而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等撰寫的 2016年《經濟藍皮書》則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在6.6%至6.8%之間。

央行這份報告同時預計今年經濟增長將在6.9%,這與社科院在今年9月的預測相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年初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曾將201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為7%。

此外,央行對明年全年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的基準預測為1.7%,比對今年的預測值要高 0.2%;社科院也稱明年中国 CPI 将维持小幅上涨,通貨緊縮压力将持续。

我們預計,產能過剩、製造業利潤下降、不良貸款率上升等因素仍將對明年的經濟構成下行壓力,但隨着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復甦,各項穩增長和結構性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以及外部需求狀況的好轉,未來幾個季度中支持我國經濟增長的積極因素將有所增加,經濟結構將得到進一步改善。

央行12月16日發表的明年中國經濟預測報告

央行與社科院對明年經濟的預測都較為樂觀,並且都提到了房地產的作用。今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要在四個方面「打好殲滅戰」,化解房地產庫存就是其中之一。本月1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研究明年經濟工作時也提出,要「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擴大有效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

央行報告稱,自今年4月以來,中國商品房銷售回暖,4月到11月的銷售額同比增速平均值達到22.4%,明顯好於去年1月至今年3月間的負增長,明年房地產開發投資有望企穩復甦。不過,由於「庫存絕對量較大、部分中小城市的需求復甦相對疲弱」,央行估計此輪房地產投資復甦將較為緩慢,企穩回升「可能發生在明年下半年」。

社科院藍皮書作者之一的李雪松則稱,房地產業再次成為「穩定經濟增速的調節器」。他認為大城市存量住房消化後,住宅開發投資將會逐步增加,與房地產市場相關的建材傢俱、裝修裝飾及家電等消費也會逐步反彈。

不過,兩份報告也都指出經濟下行壓力不可輕視。央行報告指,煤炭、鋼鐵、建材等領域產能過剩問題仍未緩解,明年上半年製造業投資增速可能繼續放緩。社科院藍皮書則認為應適當加大政府投資力度,並適度擴大財政赤字規模以穩定投資。社科院建議,明年財政赤字規模可擴大至21200億元人民幣,比今年增加5000億。

為確保2020年 GDP 和城鄉人均收入較2010年翻倍的目標,中國政府在《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十三五」期間(2016年到2020年)中國經濟需保持平均6.5%以上的增速。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同時,官方公布的 GDP 數據也屢遭質疑。中共中央巡視組近日在東北地區的巡視通報也從側面承認了 GDP「數據注水」問題 。而多家國外研究公司及銀行對中國未來數年經濟增速的預測結果都在4%到5%之間

5+5
為增加市場流動性,中國央行2015年已經先後5次降息(降低存貸款利率)、5次降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聲音

2015~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在新常態下運行在合理區間,就業、物價保持基本穩定,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着陸」……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劇。在此形勢下,2016年加大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力度十分必要,建議增加5000億元財政赤字。

社科院藍皮書作者之一李雪松

可以預見,隨着經濟蕭條持續,即使是公信力欠佳涵義特殊的官方統計數據,也將會不斷下滑。依靠土地,人口和資本等要素資源粗放組合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已經走到盡頭,中國經濟結構亟待調整,而因為體制約束,經濟結構幾乎沒有調整的空間。

經濟學者,專欄作家溫克堅

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GDP 也只是對經濟活動的一項相當粗略的估量,更不用説用來衡量人民的福祉。中國經濟增長的大部分來自於將年輕(沒有收入)的母親轉變成工廠工人、將地下的煤炭轉化為能源和污染,以及將公共土地轉化為私人財產。擁有中央計劃經濟傳統的中國,更善於粗略計量工業(而非第三產業)產出。

《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 David Pilling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

1985年之前,中國大陸對國民經濟核算源於前蘇聯與計劃經濟相配套的物質平衡表體系(MPS),1985至1992年逐步與聯合國推薦的源於市場經濟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接軌。1985年,國務院批准採用 GDP 對國民經濟進行核算,中國開始建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理論基礎、指導思想和核算模式的研究。1992年,國務院發出《關於實施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方案的通知》,正式開始在中國實行 SNA 體系,GDP 成了中國最為重要的經濟指標。根據2013年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修訂的結果:基於本幣(人民幣)計算,1986年中國 GDP 過萬億元,達到1萬零309億元;2001年過10萬億元,達到11萬零270億元;2012年過50萬億元,達到53萬4123億元。(資料來自维基百科)

來源:路透中文網每日經濟新聞界面新聞中國新聞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