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詹順貴:貨貿談判能贏得台灣人好感嗎?

過去中國對台的讓利對象都是兩岸紅頂買辦,台灣人民反受其害,這將會調整嗎?而目前的貨貿談判內容,又有助於進一步贏得台灣人民好感嗎?

美中夾縫中的台灣自由貿易困境(上)

刊登於 2015-12-16

圖為u001b台灣u001b新北市八里區台北港。攝:Mandy Cheng/AFP
圖為台灣新北市八里區台北港。

馬習會後,2015年11月21至23日,中國與台灣進行第12次貨貿協議談判,雙方因為開放產業項目、關稅配額、稅率及調適期等四大議題仍有歧見而結束。但異於往例地立即約定一個月內再談一回合,台灣兩大談判代表國貿局長楊珍妮、工業局長吳明機,甚至主動表示希望年內能有重大進展,顯見於馬英九操之甚急的情況下,年底前的第13次談判,很可能不管台灣內部質疑聲浪,一定會簽署協議,馬英九為了成就表面政績,極可能會棄守限制中國農產品輸台的底線。

台灣已確定將積極開放相對較低價的中國1510項其他工業產品進口,另可能於下次談判時同意開放的有320項農產加工品、調製食品。僅勉強堅守707項農產品,但已洩漏期待年底達成協議之下,第13次談判能否繼續堅守得住?令人堪慮。無論如何,已可預期台灣農產加工業、食品、鋼鐵、紡織、電器電纜、玻璃、陶瓷、橡膠與汽車零件等產業,將哀鴻遍野。

至於表面上守住的707項農產品,因其中約有三成即是作為農產加工品原料,一旦下游農產加工品由中國輸台取代,等同也讓生產這些農產原料的小農喪失生計。台灣政府雖表示將編列預算補助受衝擊企業渡過難關,但市場一旦被搶走,所謂補助,不過就是企業解散的遣散費而已。人民需要的可是企業得以經營,工作可以存續。

台灣爭取中國開放的是汽車、面板、工具機與石化等產業配額與調降稅率,除工具機是以中型企業為主,且中高階工具機早已列為ECFA早收清單,低階工具機已無輸中效益外,其他三大產業幾乎掌握在大型企業集團手中,台灣內部誰會是兩岸貨貿協議的最大獲利者,不言可喻。

以面板而言,台灣現存四家,虧損幾乎是常態,其中中華映管早已讓員工長期休無薪假。台灣政府犧牲具有安定社會功能的中小企業,替這種無論技術或經營成本都欠缺競爭力的大型產業爭取輸中配額與降稅,值得嗎?

再以石化為例,台灣媒體11月初報導,台塑集團旗下的台塑石化,今年全年將賺新台幣600億元(上半年稅後是258億元),而其主力產品乙烯,90%外銷中國。台灣不產石油,也沒有煤炭可供煉油,進口原油與生煤,提煉、裂解輕油,製成汽、柴油與上游石化原料,如為供民生需用與下游產業鏈原料,固有其正當性。

但如果政府僅是為一家以台灣環境為壑,純以外銷獲利為導向,且大量聘雇廉價外籍勞工,並未肩負支撐下游產業鏈的社會責任,而且還不時藉策略性訴訟威嚇指責其污染環境的學者或受害居民的惡質企業,爭取產品出口中國零關稅、無配額限制,卻犧牲小農與中小企業的生計,台灣民眾觀感又會如何?

至於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SPS),台灣雖有守住,表面上可以對農產加工品、調製品把關,但卻在海關程序上同意中國輸台產品必須在48小時內通關。可是全台海關的抽檢人力僅有50人,根本無力在如此短時間內進行一定比例的抽驗,實際上等同放水。這種貨貿協議,根本只是在掏空台灣體質而已。

中、美兩國,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偏偏此兩大國不僅爭霸全球,也較勁區域。撇開台灣與中國特殊的政治歷史因素不談,兩大之間難為小,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爭自主,確實是台灣政府的嚴苛挑戰。

但嚴苛的挑戰也可以是契機,加上攸關不同產業就業人口及其家庭的未來,台灣政府如果能事先在國內公開相關資訊,審慎評估所有利弊得失,並擬定彌補配套措施,廣徵民意,透過民主程序取得民意基礎,於談判過程一則有民意支持,較有籌碼理直氣壯堅持,爭取更好談判結果;二則減少民眾疑慮,未來協議簽定,反對聲浪少,執行方能順遂。可惜馬政府始終無自知之明,一意孤行。

馬政府急着於年底前簽下兩岸貨貿協定,不免讓人懷疑此是否馬習會的代價,可以想見也期待「蔡習會」的蔡英文不僅不會反對,上任總統後又會積極加入TPP,再讓美國工業化量產的農產品、智慧財產與新藥簡化上市申請與延長保障、以及最恐怖的「企業-政府爭端解決機制」(ISDS)等攻城掠地,台灣自主性將完全崩解(將另文撰寫)。

馬政府不知民間疾苦,正是民間對於台灣明年總統大選,幾乎沒有任何懸念地認為國民黨一定會下台的原因。請問習近平先生,您不是曾檢討說過去對台工作方向有誤,讓利對象都是兩岸紅頂買辦,台灣人民反受其害,將會調整嗎?果真如此,對中國而言屬蠅頭小利的台灣市場,目前的貨貿談判內容,有助於進一步贏得台灣人民好感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