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讀書時間

除了歐逸文、何偉,想了解中國你還可以看看這8本書

讀懂中國,還是看見混沌?這些熟悉或陌生的故事背後,是每位作者尋找當下真實中國的過程和努力。

端傳媒記者 王菡

刊登於 2015-12-10

#讀書時間

2015年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得主周浩講過他的一次頓悟。有個德國漢學家要策劃展覽,主題是呈現中國的變化,周浩問他:展覽想講述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策展人說了兩個字:混沌。這兩個字深深影響了周浩,也成為他拍攝紀錄片的重要出發點。

所謂混沌,就是既有的一切印象都不再可靠,舊有的觀念也不再穩定,萬事都危機四伏,又隨時絕處逢生。在混沌中,試圖描述「此刻」的努力彌足珍貴,因為每一個此刻的切片,都可能是歷史結晶出的永恆。

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中,非虛構寫作顯示出它的力量。近年在華語世界大熱的何偉(Peter Hessler)、歐逸文(Evan Osnos)兩位英文作者,便以《紐約客》式寫作,讓身處其中的人,看到一個個因司空見慣所以視而不見的中國面向。

除了他們之外,這次,我們挑選了8本當代中國作者的非虛構作品。它們的共同特徵是:直面當下,記者式書寫。這些記者、作家、學者走進現場,深入中國最日常的喜怒哀樂、婚喪嫁娶,和最荒誕的天災人禍、悲歡離合。這些調查得來的縮影或全景,跨越城市和農村,階級和族群,其中強烈的問題意識,無一不在印照着中國。但最終,所有的關懷、立意、分析,又都回到人身上──人的抗爭與妥協,慾望與夢想,心靈與生命。

作者們並不一定像「紐約客」一般筆法成熟,你甚至能看到他們在哪裏擱筆,在哪裏猶豫,他們身上的困惑、失語和真誠反思,也作為真實中國的一部分,隨作品記錄下來。


梁鴻《中國在梁庄》

中國在梁庄

出版日期:2015年5月
出版社:人間
作者:梁鴻

鄉村中國的一片泥淖

留守兒童教育,農民醫療、養老,農村家庭關係裂變,基層政治困境,自然環境惡化......梁鴻以故事展開這些社會問題:「王家少年強姦了八十二歲老太」「選舉給錢都找不來人」「在棺材裏把骨灰撒成人型」......每個局外人看來不可思議的故事,卻是村裏人每日面對的生活。來自外部觀照的痛心,和身在其中的自然應對、被迫堅強形成一種反差。梁鴻一直強調,她想表達的核心不是物質上的貧窮,而是精神困境。

在離開自己生長的梁庄二十多年後,梁鴻回到這裏,試圖梳理「當代社會變遷中鄉村的情感心理、文化狀況和物理形態」,詰問「中國當代政治經濟改革、現代性追求與鄉村之間,以什麼樣的關係存在」,透視「一個村庄如何衰敗,更新,離散,重組」。有評論認為這本書在感情表達上可以更克制。但作為故鄉的一份子,她從不隱藏自己,她強調「我」的主觀視野情感和限制。也正是「觀察者」和「梁庄人」的雙重身份,讓這本書更豐富。

梁鴻《出梁庄記》

出梁庄記

出版日期:2015年7月
出版社:人間
作者:梁鴻

城市中國的巨大陰影

《中國在梁庄》以問題分章節,《出梁庄記》則以地點歸納故事。這些地點標示了梁庄走出的農民工,奔波打工的足跡,幾乎遍佈整個中國。梁庄所在的河南是人口大省,外出的農民工在三千萬人左右。這一次,梁鴻用兩年時間,走訪十餘個城市,訪問340多人。書中最後呈現的51位主要人物,年紀最小的9歲,最長的53歲。有的剛來到城市,有的已經離鄉三十年。

梁鴻隨著梁庄人流動的路徑,記錄他們的「生存感」,在艱難生活之下對「生存價值」的追求。近幾年,關於農民工群體的影像、報導、研究連篇累牘。但少有作品能像這本書一樣深入,梁鴻在努力讓他們自己說話,他們是她親戚的親戚,兒時的夥伴。他們面對她時的熟悉和陌生,既能觸摸到同鄉情誼的溫情,又刺破了城鄉的衝突。親切而尷尬的矛盾點,正是他們慣於掩飾,也最敏感的生存尊嚴。

查建英《弄潮兒:中國崛起中的行動者和推動者》

弄潮兒:中國崛起中的行動者和推動者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
出版社: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作者:查建英


精英中國的進退博弈

與梁庄人代表的農民、農民工相比,查建英的《弄潮兒》呈現了對應的另一極端:中國的精英群體。北京是他們的中心舞台,「巨大的財富在這裏源源湧出,劇烈的政治和思想較量在這裏展開,巨型的文化企業和傳媒機器在這裏運轉,」這裏是所謂「強國」「崛起」的核心。他們立於潮頭,也成了風向標。如査建英在前言中所寫:「我希望,通過瞭解他們的奮鬥與頓悟,他們的成敗與得失,讀者能夠撫觸到一個城市的脈博和靈魂,一個國家的精神。」

除了書中兩組主人公(三位知識人,三位企業家),查建英的同代人中,很多正處在政治、商業、學術、文化和傳媒等領域的影響力頂峰。她的家世、學歷背景讓她身處其中,在美國的生活又讓她置身其外。對她來說,他們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弄潮兒。

丁燕《沙孜湖》

沙孜湖

出版日期:2015年1月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作者:丁燕


邊疆中國的混血活力

視線從中心拉闊到新疆北部。在新疆,石油工業、旅遊業同時發展,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共存。雪山、沙漠、草原、異域風情,幾乎是所有新疆宣傳片的主要元素。近年來的暴力恐怖事件讓遊人對「風景畫」感到不安。但鮮有人對生活在這裏的不同族群如何共處感興趣。哈薩克人如何與風雪搏鬥,冬不拉怎樣從草原精神的象徵變成縣城賓館裏表演的小玩意兒......

中國東部經濟發展向西部輻射擴張,生於新疆哈密的丁燕則向東部珠三角遷徙。當她在自己落腳的東莞(打工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回望西北家鄉,她發現流水線上的工人,和草原上的牧民之間有緊密而深刻的聯繫。從人與機器的關係,到人與土地的關係,都關乎人的主體性,和發展、流動對生活的衝擊。

鄒波《現實即彎路》

現實即彎路

出版日期:2010年9月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鄒波

平凡中國的虛實之間

已從記者轉為詩人的鄒波,更坦然面對作為觀察者的「自我」。他在自序中寫到:「正如讀歷史時區分哪些是人禍──政治之禍、惡之禍、愚蠢之禍,哪些是天禍。而在非虛構的現實寫作中,他人的命運就是『天』,其他的黑暗就是我自己。」

這本書的故事,沒有太多沉重和荒誕。反而有許多人物是現實中,活得恣意的一群:在雲南的民間詩人、農民小說家,在新疆獨自研究木牛流馬的教授,在海南辦《天涯》雜誌的文學人......

袁凌《我的九十九次死亡》

我的九十九次死亡

出版日期:2014年7月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作者:袁凌

死亡中國的艱辛慰藉

袁凌用死亡的故事,講活着的世界。他寫下的99次死亡,都是他人生中親歷的。他寫到:「一個鄉下孩子活下來和長大的過程,也就是他身邊的人不斷死去的過程。」

開礦、下田、寫文、甚至戀愛......都可能招致死亡。他從幼年記憶中第一次開石板受傷的死亡,寫到飢荒中餓死的年輕人;從遇難的礦工到反革命案件中槍斃的犯人;從生命最後時刻的作家路遙,到重慶紅衛兵墓;從狂犬病被打死的狗到面臨滅絕的熊……這些生命有的有遺言,有的沒有。袁凌努力還原他們的生活場景和生存狀態,也是當代中國社會圖景。

楊瀟《子弟》

子弟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楊瀟

轉型中國失重遊離

有人說楊瀟是寫作風格最接近何偉的中文作者,時代激盪都在日常生活裏靜靜流過。比如小時候家附近的鐵路,是他和小夥伴們捉蝗蟲、壓彈殼的地方,也是來自全國的鈾礦原材料輸送線,鈾是製造原子彈的必需金屬。火車經過的聲音,就是一種時代迴響。

楊瀟是廠礦子弟,在中國中西部有很多國營重工業工廠,廠區就是一個小社會,裏面的人來自五湖四海。「八十後」作者的成長,是和改革開放同步的。這本書有他過去幾年在《南方人物週刊》的部份作品,也有他自己的經歷。

南香紅《野馬的愛情》

野馬的愛情

出版日期:2011年7月
出版社:南方日報出版社
作者:南香紅

新聞中國的人文脈絡

上世紀90年代,南香紅就為《南方週末》雜誌寫過一系列關於中國西域的文章:敦煌壁畫、樓蘭古墓......  1998年,她寫了《野馬的故事》,從新疆引進野馬種入手,跟進報導野馬過度繁殖給當地政府造成的財政缺口,野馬放還野生後的無處可去,家馬野馬間的血緣污染......歷時幾年的系列報導,指向人類活動與野生動物生存的衝突,對野生動物繁衍的阻礙。

她能讓沒有熱點的事件成為經典故事。這本書還收錄了關於北京舊城改造、三峽工程、等重大題材的文章。南香紅有句名言:「或許你的報道只是一瓢水,但是你一定要瞭解整個長江。」在這本書里,你會觸及故事背後關於文明、自然、人類的隱線。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