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福建的水 解得了金門之渴?

「引水不過是治標不治本,」但地方政府卻沉浸在有了引水,一切困難都迎刃而解的幻想中。未來金門是否也將與香港一般,走上過度依賴中國供水一途?

端傳媒記者 呂苡榕 發自金門

刊登於 2015-12-06

淨水廠外的水池裏,刮刀逆時針旋轉着,一遍又一遍刮開水面上厚厚一層、黃濁的污泥,露出底下灰泥一般的原水。空氣裏飄散着一股腐臭酸味,那是加了藥劑後的原水散發出來的味道。

「我們這裏原水水質極差,得放很多藥劑才能沉澱。」淨水廠的人指了指旁邊,位於金門東北方的榮湖水庫,鄰近是大片的高粱田,大量的肥料經雨水沖刷,全進了湖庫,讓原水水質中充滿高濃度的氮與磷。得大把大把的加藥,才能沉淨。也因為這股異味,讓金門人對自來水敬而遠之,選擇抽取地下水。

工人正在污水廠內檢測水質情況。攝:王嘉豪/端傳媒
工人正在污水廠內檢測水質情況。

高粱酒雖好 水資源破壞大

地下水關乎着金門酒廠的命脈,這座以高粱酒名聞兩岸的酒廠,帶進了台幣150億以上的年收入,其中7、80億上繳縣政府,緩解了金門縣政府的財務壓力。一旦金酒品質受到影響,衝擊的不只是酒廠,更是整個金門地方財政所繫。

但金門高粱酒的經濟收益,卻建立在對水資源的高度破壞的基礎上。金門每天抽取1萬噸地下水,其中五分之一用在釀酒及製酒流程。在金門,處處可見的高粱與小麥田,因為金門酒廠對高粱和小麥提供了保價收購,為了增加產量,近幾年越種越多。「那肥料都下很重啊,一下雨都沖進水裏,污染很嚴重。」一位榮湖淨水廠的工作人員對端傳媒記者說。

釀酒對水資源的破壞,還只是金門整體用水問題的一部分。這個常住人口不過6、7萬的島嶼,事實上每天都在「與天爭水」。金門每年平均降雨量1047毫米,卻有1684毫米的蒸發量,加上6個湖庫深度僅有5、6公尺,雨水儲存率僅有30%,且優養化嚴重,導致自來水不但水量匱乏,水質又差。

金門酒廠內,工人正在釀制金門高粱酒。攝:王嘉豪/端傳媒
金門酒廠內,工人正在釀制金門高粱酒。

金門水質有多差?以生物活性旺盛的7到9月來看,生物活性旺盛,藻類繁殖的就快、有機碳含量也就跟着提高。那個時節,金門湖庫的原水有機碳高達20ppm(百萬分之一),而標準值是4ppm。至於供應大台北地區的翡翠水庫,原水的有機碳含量只有1ppm。水質之差,讓金門人無法下嚥。

因為原水過於混濁,用來沉積污泥的水池不時被污泥塞滿,枯水期不降雨時,每週大約得進行3次的污泥刮除工作,「一做就是一整天,今天才剛刮完。」擦了擦臉上的汗,淨水廠的員工接着介紹另一道淨水程序——將原水以活性炭過濾。橫跨在水池上方的活性炭,大約3個月就要更換,而每換一次就是好幾萬台幣。

除了活性炭,超過濾系統(UF)的濾網也得幾年更換一次,換掉一組的費用也是以萬為單位計算。一位淨水廠員工 指着系統旁的儀表板向記者解釋,上頭的數字反映處理後的出水量,有時水質太差,進來的水大半都在處理過程中消耗掉了,根本沒有淨水出去,等於白做工。

自來水乏人問津,金門的渴,多年來靠的是超抽地下水解決……「根據我們監測,每年地下水位下降約20公分,地下水脈已開始有鹽化的狀況,部分水井也因此封井。」

金門水廠廠長蔡其朝

精算一下,在金門每噸水大約得經過7、8道的過濾手續,才出得了淨水廠,透過自來水輸配管線,送往每戶人家。「如果要把耗材成本都算進來,每噸水的處理成本高達台幣大概5、60塊錢」,但1噸水的水費只收台幣10塊錢出頭。

自來水乏人問津,金門的渴,多年來靠的是超抽地下水解決,尤其西金的地下水水質好,家家戶戶幾乎都有一口深水井,「金門一天湖庫供水9000噸,但地下水卻用掉1萬噸。營運沒多久的昇恆昌旅館一天就抽1000噸,金門酒廠則是抽2000噸。」今年9月剛接下金門水廠廠長一職的蔡其朝說,如此大量的地下水用量,把過去累積的地下水脈迅速消耗殆盡,「根據我們監測,每年地下水位下降約20公分,地下水脈已開始有鹽化的狀況,部分水井也因此封井。」

更加上2011年開放陸客自由行後,金門出現不少大型旅館,有些旅館三、五十個房間,1個月水費卻只要台幣50元。因為旅館、住家都有雙管,一邊用自來水、一邊抽地下水,究竟抽了多少,難以評估。怎麼保住地下水,成了刻不容緩的難題。「現在我們正在研議,使用地下水怎麼算水費。」蔡其朝說道。

金門怎麼解渴?多年來金門討論了各種方案,包括從高雄運水、增設海水淡化廠,或是加強湖庫淨水,但評估下來,高雄運水1度水(「度」為台灣水費計費單位,1度水為1公噸)成本上百元台幣,還得耗費3天船期;海水淡化廠雖然稍微便宜,1度水成本50多元台幣,但還得耗電。算來算去,最便捷、划算的路,就是從對岸引水。

旅客在旅遊服務中心內查看金門縣地圖。攝:王嘉豪/端傳媒
旅客在旅遊服務中心內查看金門縣地圖。

走過20年 福建引水終於達成

兩岸引水的方案早在1995年就已被提出,談了多年,漸漸談出雛形,預計要從福建泉州的晉江引水。但在兩岸關係錯綜複雜的狀況下,對岸引水方案,一直未付諸實行。

雖然早在前任水廠廠長時代,兩岸引水就已談妥,連具體的一日供水多少、怎麼運水都已清清楚楚,但引水不只是民生議題,更是兩岸議題,兩邊地方政府有共識,依舊只能紙上談兵。而偏偏中央政府對於離島,往往只有殘補式的補助措施,沒有全面的建設規劃。

前陸委會主委辦公室主任邱垂正接受端傳媒記者訪問時很不滿地表示,中央只會拿錢貼補水、電費,卻無法改變離島民生資源缺乏的事實,「對岸提出各種利多,最後都卡在我們的政府不放行。搞的離島居民都不知道到底誰才真的是自己的中央政府,誰才有負責的意願。」

缺水事實不得不面對,2013年6月,兩岸兩會第9次高層會談,終於達成「兩會有關解決金門用水問題的共同意見」。2015年5月,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問金門時,參訪了田浦水庫,這是計畫接收中方來水的水庫。張志軍說用水是民生議題,刻不容緩,說完不忘宣示:「兩岸同是一家人,同飲一江水。」

7月20日,雙方終於在金門簽訂引水合約,從泉州的山美水庫引水,走過10公里的陸地管線來到丙洲出海,經過16公里的海底管線後上岸,引入金門的田浦水庫。根據合約初期將每日引水1萬5000噸,之後每3年增加5000噸,第10年以後則每日引水3萬4000噸。目前規劃2017年全線完工,開始引水。

自對岸引水讓不少人擔心,未來兩岸局勢丕變,中國是否會片面斷管或漲價?「我們有簽賠償條款,不過政治局勢一變,也難保他們的承諾會不會變。」

金門水廠廠長蔡其朝

兩岸引水的協議可以說讓金門佔盡便宜,以水費來算,1度僅要9.86元台幣,但1度的成本卻是約45.5元台幣。依合約,水價每5年依照匯率及雙方消費者物價指數等基礎做調整。這個成本比台灣運水過來便宜多了。曾有一年大旱,金門的湖庫乾渴到幾乎可以走下湖底打棒球,「那時從高雄送水,1度成本280元台幣。而金門的水價又與台灣本島同步,1度賣10到13元台幣,中間價差由中央補貼。」蔡其朝說,「若現在缺水還要由台灣運,中央光是補助金門就會傾家蕩產了吧。」

不只是水價較實惠,全長27.62公里的引水管線,位於中國的10公里陸管全由中方出資,加上加壓站等總工程經費3億8000萬人民幣(約19億台幣),全由中國自行吸收。

但自對岸引水讓不少人擔心,未來兩岸局勢丕變,中國是否會片面斷管或漲價?蔡其朝說:「我們有簽賠償條款,不過政治局勢一變,也難保他們的承諾會不會變。」

至於水權是否因此被掐在別人手裏,蔡其朝強調,即便有了中國引水,金門仍會以75%水源自主供應為主要目標,「像我們有個每日供水4000噸的海水淡化廠,2016年會開始供水,未來海淡的供水量還打算擴充到2萬噸。」另外開始引水後,部分湖庫也會開始進行淨化工程,並暫停供水用以涵養地下水。此外,還計畫在金沙水庫旁蓋一個量體更大的水庫以增加蓄水量。

買水解決一切 配套被遺忘

即使閩水可解金門渴,但也有不少人批評,是縣政府不夠努力做好水資源保育、才讓金門走上向對岸買水一步。

「你知道金門為什麼這麼多牛嗎?因為以前的縣長去澳洲參訪後,決定金門也要發展畜牧業,推廣金門牛肉。」當地居民嘲諷地說,多年前,縣長引進了澳洲牛,大力推展畜牧有成「但金門的水源地上游沒有劃保護區,這些牛整天就在上游大便,流進水裏污染水源!」

過去幾年協助金門進行水質監測的台大環工系教授駱尚廉也強調,水源地上游的污染嚴重影響水質。如果有效改善水質,便能提升自來水使用率,減少地下水抽取量,「例如畜牧和農業的管理,氮和磷的總量管制。可是我們建議了老半天,縣府頂多就是聽聽。」他說縣府更熱衷在花更多錢的「後端高級處理」。

「麻煩的是前幾年金門縣政府對於水資源問題還很着急,但現在有了『兩岸引水』,反而對於水質改善等議題不要不緊(台語,指不積極、不重視)了。」駱尚廉憂心,金門如今瀰漫在「買水解決一切」的迷思中,卻對於買水後的配套沒半點動作。「像金門的湖庫底泥污染都非常嚴重,應該要挖出來。之前說要引水到田浦水庫,那它的底泥如果不先挖出來,引來的水倒進去,不又髒了嗎?」

「若是以為『兩岸引水』一切問題就解決,這樣的態度才是真正最大的問題。」

台大環工系教授駱尚廉

縣政府對於買水後的情況似乎過於樂觀,駱尚廉說,雖然晉江的水質比金門好,但是在污染管制上卻相對不嚴謹,「若是以為『兩岸引水』一切問題就解決,這樣的態度才是真正最大的問題。」

此外,被超抽的地下水也沒有適時補充,「這幾年金門開發變多,道路越開越密集,從google地圖上看,密密麻麻嚇死人。過度水泥化的結果,就是雨一下下來,還沒來得及滲入土壤裏,就流入大海。」金門退休老師莊西進感慨,明明是水資源不足的地方,卻眼睜睜讓這些水就這樣浪費掉。

污水處理廠。攝:王嘉豪/端傳媒
污水處理廠。

另外金門這幾年雖然在每個村莊都設了污水處理廠,可生活污水進了處理廠,卻是處理後排入大海,身體力行提倡水資源回收的劉華嶽指出:「金門沒有工業,污水不過就是生活污水和農業污水,但這些污水回收後卻不重複使用,反而直接排掉。光是金城鎮一天大概就有4000公噸排進海裏,這些水回收以後拿去澆灌,不也省下許多?」

當初搬到金門時,劉華嶽親自設計了住宅,並在家中安裝了污水回收設備。「我們家一天回收80公升。這個水可以拿來洗滌、澆灌。」劉華嶽說,如果每戶家庭都能做好水資源回收,金門又怎會缺水?以金門的財務狀況來看,若要為公共建築加裝污水回收設備並非不可能,只可惜這樣的理念在金門依舊難以推廣,「現在簽了買水合約,等於是告訴大家不用節約用水了嘛。」

根據水廠預估,現在金門每日民生用水1萬9000噸左右,10年後將提高到每日用水3萬噸,「這些新的開發,縣政府也沒有要求他們得要做好污水回收再利用,或者節水的設備。」劉華嶽憂心,沒有從資源總量管制的前提來規劃開發,毫無節制的擴張只會加速金門水資源的耗竭。

金門內部對於水資源保育及再利用的態度不夠積極,加上中國釋放利多招手邀請金門「共飲一江水」,一推一拉之間,再配合小三通之後的暴漲的觀光建設又提高需水量,讓兩岸引水成為必然。「現在簽了兩岸引水合約,對公務人員來說,他們可以輕鬆了,不用想辦法找水了。」當地居民諷刺地說。

同樣靠着中國供水的香港,1965年開始從東江引水。引水初期,香港的自有水源比例仍高,但引水之後香港的獨立供水能力卻緩步下降;1986年,中國的供水量首次超過香港用水需求的5成。近4年,中國供水的佔比在65%到89%之間。未來金門是否也將走與香港一般,走上過度依賴中國供水一途?

「引水不過是治標不治本。」劉華嶽憂心,未來氣候變遷越來越嚴峻,對島嶼的衝擊又是更加顯著。但地方政府還沉浸在有了引水,一切困難都迎刃而解的幻想中。「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啊。」翻了翻近幾年台大替金門做的水質監測報告,駱尚廉滿臉憂愁的提醒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