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9日,被霧霾環繞多日的北京啟動了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上一次啟動這一級別的預警是在去年10月。這也是自今年3月新修訂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下稱《預案》)頒布後,北京首次啟動「橙色預警」。根據《預案》,橙色預警的應急措施須在27日啟動的黃色預警基礎上,增加部分工業企業停產限產、建築垃圾和渣土運輸等重型車輛禁行、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和露天燒烤等措施。
中國環境保護部將空氣質素指數(AQI,數值越大表示空氣污染越嚴重)超過200時定義為空氣重污染。根據環保部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自27日開始,北京市 AQI 突破200,此後幾日持續上升,並於30日下午5時達到上限500。
除北京外,天津、河北及周邊地區的共計31個城市都在近幾日達到空氣重污染,其中至少10個城市的 AQI 突破300,達到嚴重污染。
中國環保部表示,已派出督查組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行現場督查,並要求相關單位及時採取措施,如要求工廠減排、限產、停工等。
據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預測,受高濕度、強逆温、弱風速等不利氣象條件影響,11月30日和12月1日兩天,北京仍將維持重污染;12月2日凌晨起,受強冷空氣影響,空氣質素將轉為優良水平。
事實上,橙色預警已經包括了大量強制性減排措施,只要認真落實,減排力度一樣很大。同時相對紅色預警(啟動單雙號限行、中小學停課等),橙色預警對市民日常生活影響較小。
北京市今年修訂的《預案》基於污染程度和持續時間,將空氣重污染預警由輕到重分為4個級別:藍色預警、黃色預警、橙色預警和紅色預警。當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3天(72小時)時,須啟動橙色預警;若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3天以上,則將啟動紅色預警。
自27日開始,北京空氣重污染已經持續4天之久,有民眾質疑為何不直接啟動紅色預警。但北京市環保局應急處處長王斌回應稱,預計12月2日空氣質素將徹底好轉,因此目前「不具備升級至紅色預警的條件」;他同時希望市民積極踐行綠色生活,減少污染排放,監督環境違法行為。
自11月中國北方進入採暖期以來,燃煤供暖導致的污染物排放大幅增加,使得東北、華北多地空氣污染逐漸加重。其中,遼寧瀋陽於11月8日便發布了最高級別的重污染紅色預警。
作為全球最大温室氣體排放國的中國雖然承諾使用更多的清潔能源,但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發布調查報告指,中國今年1月至9月又新審批了155個煤電項目。這也使得正在法國巴黎參加第21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1)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表態備受國際矚目。該會議上一次於200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拒絕同其他領導人進行最後談判,被認為是導致該次會議未達成協議的原因之一。
聲音
在紅色預警的啟動上,還是應該比較審慎的……每個城市的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的設定,都要依據當地的空氣質量水平,以及本地一些實際情況,並非預警啟動次數越多越合理。如果門檻過低,高估了當地的空氣質量水平,而導致預警頻頻啟動,必然對正常的生產生活帶來干擾,也失去了「應急」的本意。
目前在供暖的能源消費中,遼寧燃煤供暖佔90%以上,佔燃煤消費總量的近50%,清潔能源所佔比例非常低,這就導致供熱能源消費結構失衡,這也是冬季霧霾出現的主要原因。
我們要達成一項整體的協議,但我擔心,只要有少數國家和地區覺得自身的發展和利益受損而不肯作出保證和承諾,便會令締結新協議的過程受到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