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中國科研白皮書披露多項學術痼疾

刊登於 2015-11-27

11月25日,自然出版集團發布中國科研白皮書,披露中國學術現狀及存在的若干問題。攝 : GETTY
11月25日,自然出版集團發布中國科研白皮書,披露中國學術現狀及存在的若干問題。

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11月25日發布了題為《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的白皮書,通過對1700多名中國科研人員進行調查,指出中國科研在資助、實施和成果傳播三個階段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其中對於學術不端、一味強調論文發表等問題的分析,更是戳中了當下的痛點。

科研不端的起因來自科研評估系統。因為該系統往往簡單地將經濟利益和職業前途與一些量化指標掛鈎,如發表的論文數量──特別是發表在影響因子達到某個級別以上的期刊上,以及獲得的資金數量等。

白皮書內容

自然出版集團在今年5至6月間,對曾在該集團旗下的期刊上發表過文章的中國科研人員進行了調查,其中1690人參與了在線問卷調查,另有32名學術帶頭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接受了訪談。

報告顯示,中國科研經費存在難申請的問題,申請經費佔用了科研人員很大一部分工作時間。另有不少受訪者認為,資助機構對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對探索性項目不敢承擔風險,年輕科研人員申請經費時也面臨名額太少、期限太短等障礙。

在科研實施階段,風氣問題較為突出。中國今年被國際期刊撤回逾百篇論文陸港合作論文更出現圖片造假等醜聞。逾九成受訪者認為,應加強發現、防範和懲罰不端行為的力度。也有人表示,應提供更好的科研規範培訓,幫助科研人員識別「灰色地帶」。

報告分析稱,不端行為可能與評價指標單一化有關。大多數受訪者接受的學術評估仍是以量化指標為主,包括期刊影響因子、論文數量、論文引用量等。這種評估體系不僅促使科研人員為了發論文而「走捷徑」,也造成了論文重量不重質的問題。

報告指出,雖然中國論文發表數量有大幅增加,但用代表學術影響力的「標準化論文引用影響指數」(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來衡量,中國仍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而科學家們對此也有所意識,逾八成受訪者稱,自己今後可能會降低發表論文的數量,但瞄準水平更高的期刊投稿。

此外, 報告還提到了中國科學界與公眾之間的「信任危機」。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認為科研人員需要向公眾傳播科學,但只有約一半人在過去3年有過實際行動。報告指出,中國民眾科學素質整體較低,科學家們則因害怕被同行嘲笑、或被媒體及公眾誤解而很少發聲。為改善這一問題,報告建議將科學傳播納入科研人員的評估、提高媒體及其他科學傳播人員的素質,並拓展科學界之外的商業傳播渠道。

4 %
報告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逾七成博士及博士後仍希望出國留學,但其中大部分計劃在2至5年後回國,只有4%不準備回國。報告認為,這顯示年輕科研人員對中國科研環境充滿信心,「人才迴歸」模式將在未來更加明顯。

聲音

與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相稱的是,中國現在的研發投入和科研產出均居於世界第二位。中國2014年的研發投入約1.33萬億人民幣,僅次於美國。

白皮書內容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缺乏相關教育。很多時候學生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為是不符合科研道德規範的,是違規的……比如説,我實驗室有個學生,他投稿了一篇文章,然後把相同的圖表又用到另外一篇文章裏。他不知道這是不允許的……所以我們還是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培訓,告訴他們什麼是版權,培養這方面的意識和概念。

來自北京的受訪者

我見過或聽説過的中國科學傳播類媒體的記者都是文科出身,也就是他們從高中後就沒受過什麼數理化教育了……科研是複雜的,牽涉到一系列相關的問題和假設。你在報導中忽略某一方面的信息就有可能導致整個意思完全變了。

來自上海的受訪者

自然出版集團

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是一個出版科學期刊的國際出版公司。其總部位於英國倫敦,是英國麥克米倫出版公司的一個子公司,1995年英國麥克米倫出版公司被德國 Georg von Holtzbrinck Publishing Group 出版公司買下。自然出版集團下屬很多期刊,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比如其著名的期刊《自然》和《自然氣候變化》等。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自然出版集團報告知識份子(微信公眾號)澎湃新聞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