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伊斯蘭國

對話法國學者:「屠殺都結束了嗎?」

反恐最大的挑戰,是在有效反恐與保障公民權利、信仰和言論自由等民主社會的基本原則之間實現平衡。

曾金燕

刊登於 2015-11-15

#伊斯蘭國

2015年11月14日,巴黎發生連串恐襲後世界各地有建築物投射代表法國的紅白藍三色,悼念慘劇中的死者。圖為美國三藩市的市政廳。攝:Justin Sullivan/GETTY
2015年11月14日,巴黎發生連串恐襲後世界各地有建築物投射代表法國的紅白藍三色,悼念慘劇中的死者。圖為美國三藩市的市政廳。

《哲學雜誌》philosophie magazine主編Michel Eltchaninoff在香港醒來的第一個早晨,收到巴黎遭受恐怖襲擊的消息。他的家人在巴黎,十歲的女兒給Michel電話問:

「屠殺都結束了嗎?」

十五歲的兒子則喊起來:「這就是戰爭!這就是戰爭!」

Michel説,這次恐怖襲擊之於法國是新類型的。「一是攻擊同時發生在六處(後更新為八處),二是第一次出現了自殺式攻擊。」

「情感上的衝擊沒過去。這件事用不着多想,本質上是古已有之的野蠻和文明的衝突。」生活於法國二十多年的知識份子蔡崇國,在Bataclan劇院附近拜訪了舊友,上週剛從巴黎回到香港。他謝絕媒體朋友的查詢,「語言非常虛弱無力,這個時候説什麼都是多餘的。我的第一反應是:我能做什麼?我的朋友安全嗎?還會有爆炸嗎?」他和生活在恐怖攻擊區域的朋友聯繫,確認他們的安危。訪談期間是法國的上午,Michel還在等待一些朋友安否的回覆。另一位八十年代起在法國生活的華人知識份子,沒有回應媒體的詢問,只在微信私聊時説:「我很慚愧,我還活着。」

2015年11月14日下午,蔡崇國(同時擔當法語翻譯)和Michel接受了筆者的詢問,就巴黎恐怖襲擊事件主要回答了兩個問題:為什麼巴黎成為ISIS襲擊目標、ISIS襲擊帶來的極端化風險。

「為什麼是巴黎?」

Michel認為四個關鍵因素導致巴黎成為恐怖攻擊的目標。「法國政府世俗化法律比英美國家嚴格。如九十年代規定禁止中學生、高中生佩戴伊斯蘭頭巾,2011年頒布法令禁止在公共場所穿戴布卡。雖然此舉並不僅針對伊斯蘭,但被一些人闡釋為法國對伊斯蘭不友好。二,法國曾經是最大的殖民地國家,包括對阿拉伯國家的殖民。歷史記憶中積怨猶存。三,法國是對反恐怖分子、反ISIS最積極的國家之一。十一月初法國再次派出戴高樂號航空母艦,加強對敍利亞和伊拉克境內ISIS目標的轟炸。ISIS因此有可能對法國實施報復。文化上,《查理》週刊諷刺默罕默德,伊斯蘭極端分子認為法國是特別反對伊斯蘭、反對宗教的一個國家。」

蔡崇國回顧:「2013年,前法國總統外交顧問保羅.讓(2014年去世)告訴我,當時已經部署方案決意干預敍利亞,但奧巴馬在最後一刻不願和俄國鬧翻,因此撤出。如果當時干預了敍利亞形勢,今日的情況也許不同,至少ISIS可能已經被壓制住,不至於今天這種在全球擴張的新形勢,也不會有這麼多歐美國家的公民被吸入ISIS。」

「有人不理解法國為何要『惹』敍利亞,一方面固然法國在中東有石油和戰略利益,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果法國不干預敍利亞的時局,就會後患無窮。法國作為阿拉伯移民在歐洲最重要的接納國,在面對恐怖主義温床形成、進而難民潮形成問題上,首當其衝。我們在法國看得很清楚,阿薩德政權和ISIS的屠殺,幾乎每天都是法國人、歐洲人的新聞頭條。阿薩德家族統治幾十年,社會反抗越來越廣泛和激烈,而政府壓制升級最終導致武裝反抗。很多人不了解的是,死於敍利亞政府武裝鎮壓的人數佔總死亡人數的80%,遠遠多於死於ISIS殺害的。阿薩德政府和ISIS大量屠殺他們的國民後,才對國際人士下手。可見阿薩德政府是導致ISIS崛起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對阿薩德政權的態度,是巴黎恐怖襲擊發生之前歐美和俄國在反對ISIS議題上的主要分歧。」

Michel認為此次巴黎被恐怖襲擊和俄國航班可能被擊落事件,可能有助於國際反恐聯盟的統一。

「俄國對敍利亞政府的態度,是國際反恐聯盟真正形成的、最大的障礙。美國與歐盟、土耳其及沙特阿拉伯等國都希望在打擊ISIS同時,促使阿薩德下台。而俄國認為需要和阿薩德政府聯合打擊ISIS。前不久普京宣布俄國派遣軍艦打擊ISIS,但據報導,主要承受俄國打擊的,卻是美國支持的、反對敍利亞政府的武裝力量。美歐政府無法接受俄國的立場,還希望伊朗加入國際反恐聯盟。雖然俄國航班墜落調查沒有最後公布是否被恐怖分子擊落,但大多數專家認為被ISIS擊落的可能性非常高。俄國航班事件和巴黎遭受恐怖襲擊事件,也許會令普京調整甚至改變立場,促使國際反對ISIS聯盟的統一行動。」

Michel深入地研究普京,今年剛出版《弗拉基米爾.普京腦袋裡想什麼》一書。但蔡崇國認為,很難説俄國的立場會因發生在巴黎的屠殺而改變,因為俄羅斯可能藉此事件促使歐美聯合阿薩德,將打擊ISIS作為唯一的目標。歐美國家與俄羅斯的分歧可能會進一步加深。

反恐:「極端化」風險

不管普京政府的態度如何,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美歐政府反恐行動會進一步升級。如何反恐?蔡崇國和Michel都談到「極端化」的風險。

反恐最大的挑戰,是在有效反恐與保障公民權利、信仰和言論自由等民主社會的基本原則之間實現平衡。如果不惜犧牲民主社會基本的原則遏制、反擊恐怖分子,那恐怖分子事實上就已經達到恐怖攻擊的目的。現在法國民眾已經做出艱難的讓步,接受反恐機構範圍越來越大的監聽。這是一個重大的改變。蔡崇國説:「過去你認為對國家安全有威脅的人才竊聽,但現在要廣泛竊聽才能確定誰可能對國家安全有威脅。」另外對法國和歐洲集體心理的一個艱難挑戰,Michel説,「下一步的反恐,歐美派出地面部隊在敍利亞打擊ISIS,難以避免本國士兵傷亡,就要歐美尤其法國民眾做出承擔。」

温和的民眾可能因為極端分子的殺戮而憤怒、恐懼,從而對穆斯林族群警覺、排斥。另一方面,温和民眾因恐怖主義襲擊的屢屢發生,甚至傾向於放棄更多的權利,接受更加激進的反恐措施。這恐怕是法國及西方社會反恐要竭力避免的一種後果。

2015年11月14日,德國,多名市民到德勃蘭登堡廣場上悼念法國巴黎恐襲的死者。攝:Markus Schreiber/AP
2015年11月14日,德國,多名市民到德勃蘭登堡廣場上悼念法國巴黎恐襲的死者。

(曾金燕,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博士候選人,中國獨立紀錄片研究會發起人)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