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習馬會

解謎「九二共識」 想像民共交流

北京的思維出現轉變?習近平對民共交往其實不是鐵板一塊?「馬習會」所流露出的訊息,其實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沉澱與觀察。

特約撰稿人 喬俠青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5-11-12

#習近平#習馬會#馬英九

2015年11月7日,台灣民眾攜帶「One Taiwan, One China」標語,象徵人民不同意馬習會在「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的前提下進行。攝:張國耀/端傳媒
2015年11月7日,台灣民眾攜帶「One Taiwan, One China」標語,象徵人民不同意馬習會在「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的前提下進行。

主張台獨的民進黨,2016年極可能上台,民共交流的焦慮,穿透了這次閃耀着、聚集着歷史性矚目燈光與眼光的「馬習會」,呈現出一種隱約的想像與另一個重點。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向民進黨拋出了一個看似立場不變的明確訊息:在「馬習會」的閉門會談裏,習近平對坐着的雖然是台灣領導人馬英九,但下頭這兩句話,卻實實在在是說給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聽的:「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我們都願意同其交往......,」這一鄭重表態,既釐清了「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又體現了對台灣各政黨、團體一視同仁的態度。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會後的記者會上,把這段話、這個態度公開表達了出來。

「馬習會」熱切議論的表象之外,浮現出一連串的問題:未來民共交流如何走?北京究竟在想什麼?民進黨又在想什麼?

還原 1992年兩岸怎麼說

貫穿整個「馬習會」的關鍵字,無疑就是「九二共識」。於是先看看兩岸領導人在「馬習會」上如何表述:

習近平提出的立場:「『九二共識』經過兩岸有關方面明確的授權認可,得到兩岸民意廣泛支持。「『九二共識』之所以重要,在於它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它表明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也不是一中一台。雖然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這一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

馬英九提出的立場則是:「兩岸在1992年11月達成共識,內容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其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可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這就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我方對意涵表述的內容,完全不涉及『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因為這是中華民國憲法所不允許的。」

「九二共識」曾被形容為「模糊的傑作」;歷史性的會面場合,包括日本媒體在內的許多外媒私下坦承,真的搞不懂、摸不清,「一中原則」、「一中各表」……,這些名詞的意思,到底有什麼差別?

如今,馬、習兩人依然各說各話,馬還被質疑從「各表」的立場中退卻,所有牽扯不清的謎團與疑惑,還有文字上的出入,必須回到1992年的香港會談找尋脈絡。

當年,兩岸人員剛開始接觸往來,探親、商旅、通婚等行為,衍生文書認證、刑事犯罪與糾紛調處等問題,例如:身份證件的認定、兩岸公文書效力、走私查緝……,因此,兩岸面臨「事務性商談」的必要性與需求。

然而,當時兩岸仍處於敵對狀態,兩岸官方「互不承認」,不能直接接觸互動,現實上卻有接觸互動的必要。剛在驚濤駭浪中站穩權力腳步的李登輝總統,先在1990年10月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1991年1月設置「陸委會」,3月就成立準備作為兩岸交流白手套的「海基會」,由以工商協進會理事長身份擔任第一屆「國統會」委員的辜振甫為董事長。中國則在1991年12月成立「海協會」,由中國當時領導人江澤民的老師、前上海市長汪道涵擔任會長。

兩岸準備進行「事務性商談」,首先碰到就是敏感的政治問題。香港會談前,中國國台辦1991年就表明,「處理海峽兩岸交往事務中,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也反對一國兩府」。事隔24年,習近平講的還是「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

由於事務性商談碰到「一中問題」的政治性阻礙,從1992年3月開始,海基會與海協會開始磋商「一個中國」問題,雙方你來我往,一直沒有交集。中方一直強調,必須「表明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

直到「國統會」於1992年8月針對「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見本文端百科)作成決議,10月兩岸兩會的香港會談,形成了至今依然存在爭議的所謂「九二共識」。

兩會經過多番版本的協商折衝,最後針對「一中問題」留下的白紙黑字「確定版」。

台灣的海基會根據國統會的「八一結論」,提出的版本:「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

中國的海協會提出的最終版本:「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

這就是所謂「九二共識」的真實模樣。衍生的爭議在於:10月的香港會談後,中國海協會11月間表達「尊重並接受」台灣海基會建議「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意思是表述各自提出的版本,而不是各自表述「一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中國至今立場沒有絲毫改變。

中方認為香港會談達成「雙方以口頭聲明方式確認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之後也改稱「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1992年兩岸兩會的共識」;辜振甫強調,「這種說法與事實經過不符!」

所以,台灣海基會創會董事長辜振甫在回憶錄《勁寒梅香》裏否認兩岸在香港會談曾就「一個中國的認知」達成任何協議。辜指出,中方認為香港會談達成「雙方以口頭聲明方式確認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之後也改稱「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1992年兩岸兩會的共識」;辜強調,「這種說法與事實經過不符!」至於中國官方公開否認「一中各表」,次數多得不勝枚舉。(見下圖表)

圖:端傳媒設計部

歷史性的「辜汪會談」,則在1993年4月在新加坡舉行,第二次「辜汪會談」則是1998年10月在中國上海。

仔細檢視1992年香港會談的共識,在於:「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找不到任何「各表一中」的具體依據。

弔詭的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2015年5月在北京「朱習會」所講的「九二共識」定義,與馬英九這次在「馬習會」上講的「九二共識」定義,不僅朱、馬兩人表述的內容不一樣,兩人的版本,也都和當年的原始版本,不一樣。

對外媒來說,要如何理解所謂的「九二共識」,就是回到當年最原始的「文本」。「朱習會」後外媒解讀朱在「追求終極統一」,結果朱斷然駁斥;然而,根據當年的「文本」,「終極統一」的解讀,其實才是正確的。

1992年當時的文字版本與記錄俱在,各方所認知的意涵卻變得模糊不清。更何況,「九二共識」一詞是2000年才由時任陸委會主委蘇起所創,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九二共識」真實的樣貌,早已被掩蓋扭曲,甚至遺忘。

長期參與兩岸事務,早在1992年就擔任陸委會副主委的高孔廉,對當年香港會談過程非常清楚。他曾在2000年公開指出,當年我方的立場是「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高質疑,中共不應該把「雖」這個字拿掉,又把「但」之後的文字省略;高強調,「一字之差,失之千里!」

諷刺且令人不解的地方,2008年以來馬英九解釋「九二共識」的內涵,從來沒有講出這個「雖」,包括這一次的「馬習會」。朱立倫5月赴北京見習近平,解釋「九二共識」時也漏掉了這個「雖」;那一次,朱的兩岸事務首席顧問,正是高孔廉。

兩岸至今各說各話,原因就是:兩岸實際上並不存在真正的「九二共識」,也沒有所謂的「各表」共識。關鍵在於:「一中之爭」與「一中一台」兩種不同的情境。

九二共識 框住一中

1992年到2000年之間,兩岸之間處於「國共兩黨」的「一中之爭」,也就是「各表」之爭。爭奪什麼?就是所謂的中國正統與代表權,兩岸雙方都承認「一中原則」,但中國絕口不承認、不接受有所謂的「各表」,因為絕不允許海峽這一邊表述為「中華民國」。

2000年,主張台獨、不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民進黨上台執政,兩岸之間原本的「各表」之爭自然消退,轉變成為「一中一台」之爭。當時,中國對台工作被認為遭遇重大挫敗,北京擔心台灣從此「脫離中國」,對台工作的重點轉變成為如何把台灣維持在「一中框架」裏。

當時,中國向陳水扁政府喊話,九二年的共識就是「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謀求國家統一」,再加上一個過去面對國民黨政府不曾有的立場──「兩岸可在一中原則下平等談判」、「什麼都可以談」。中國擔憂的是:台灣真的從此切斷了「一中臍帶」。

蘇起在2000年發明了「九二共識」,他曾經表明,「建議以『九二共識』取代一個中國的爭執,至於『九二共識』的內容,各自解釋」。蘇起很清楚,2000年以前兩岸是「一中之爭」,他擔心民進黨政府真的脫離了「一中軌道」,藉由「九二共識」這個新名詞,用意就是要淡化、包裝敏感的「一中原則」,更不希望台灣人民想起「九二共識」的原版本中有「追求國家統一」這句話。但只要民進黨接受「九二共識」,實際上就是留在「一中」裏面。

2000年之後,中國也開始引用「九二共識」,原因與出發點與台灣統派的焦慮,如出一轍。好玩的是,2008年國民黨重回執政,北京的擔憂解除,中國又把重心拉回到「一中之爭」;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胡六點」,明確把兩岸關係界定為「國共內戰遺緒」的根本路線。從整個脈絡來理解,就能清晰看出,為何馬英九至今還糾纏在所謂的「各表」中難以自拔,為何中國立場如此強硬絲毫不讓。

2008年以來,面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馬政府,中國對台工作的目標放在「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尤其,2012年馬英九連任之後,中國催促政治談判的力道增強,中共十八大還設定了清晰的目標:合情合理安排國家尚未統一前的兩岸政治關係、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

就目前看來,北京對台設定的政治目標,顯然就要再次面臨失敗。北京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焦慮,逐漸沉重的對台工作成敗壓力,投射到這次突如其來的「馬習會」。習近平願意拉着馬英九一起站上歷史的舞台,鉅細靡遺敲打着「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費盡心思拿着劃設出來的「底線」向民進黨高聲喊話,着眼的是未來兩岸關係的挑戰:民共交流。

過去中國官方多次強調,民共交往的前提是民進黨必須放棄「台獨黨綱」,從習近平這次對民進黨劃設的「政治底線」,並沒有提到這部分,是否北京調整放寬了原有的立場?

就像是2000年民進黨上台時一樣,北京熟悉的擔憂又重新浮現:台灣是否從此脫離「一中框架」;北京眼前的問題是:如何讓民進黨維持現狀在「一中原則」之下。因此,早在2015年3月,習近平就首度提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共同政治基礎;習也第一次把「認同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放在「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裏面。

這一次,習近平在「馬習會」的用語:「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我們都願意同其交往」。中國官方學者劉國深立刻就做出詮釋:「如果民進黨確實有誠意與中共之間建立政治互信,就必須及早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一核心意涵。」

語意上,「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與「接受九二共識」,似乎出現程度上些微的差別。台灣方面熟悉兩岸政治的人士認為,這可能意味着北京對民進黨預留了轉圜的空間,承認1992年兩岸之間曾就一個中國問題達成相關共識,民進黨也許未必需要宣示「接受九二共識」,其中的發展值得密切觀察。至於「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是否意味着民進黨只要回到「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架構」,也仍待觀察。

兩岸人士分析,過去中國官方多次強調,民共交往的前提是民進黨必須放棄「台獨黨綱」,從習近平這次對民進黨劃設的「政治底線」,並沒有提到這部分,是否北京調整放寬了原有的立場?

北京的思維出現轉變?習近平對民共交往其實不是鐵板一塊?「馬習會」所流露出的訊息,其實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沉澱與觀察。對民進黨來說,這些都還不是眼前最重要的問題,馬英九這次從新加坡帶回來的質疑與爭議,遠高於台灣社會對歷史性會面的肯定,更沒有對民進黨形成選戰上的壓力,反而增加了民進黨在大選中操作的空間,尤其是衝高立委席次的重要戰略目標。

習近平透過「馬習會」向民進黨拋出的政治喊話,也沒有對民進黨造成需要立即性回應的急迫壓力,一切都要等到2016年1月16日大選投票日之後,民共交流的圖像,才會慢慢成為政治舞台的焦點。

八一結論

1992年8月1日「國統會」舉行第八次全體委員會議,通過了如下結論:第1、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中共當局認為「一個中國」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來統一以後,台灣將成為其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我方則認為一個中國應指1911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台澎金馬。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第2、1949年起,中國處於暫時分裂之狀態,由兩個政治實體,分治海峽兩岸,乃為客觀之事實,任何謀求統一之主張,不能忽視此一事實之存在。第3、中華民國政府為求民族之發展、國家之富強與人民之福祉,已訂定《國統綱領》,積極謀取共識,開展統一步伐;深盼大陸當局,亦能實事求是,以務實的態度捐棄成見,共同合作,為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統一的中國而貢獻智慧與力量。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