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葉藏:沒想到我們成了中國唯一一代獨生子女

我是被迫成為「獨生子女」的。我的家人在體制內工作,計劃生育是國策,違背國策就會失去公職。長大以後我回想,只覺得這一招真狠……

刊登於 2015-11-03

上海一間醫院,一名女子剖腹產後看着她的孩子。攝:Carlos Barria/REUTERS
上海一間醫院,一名女子剖腹產後看着她的孩子。

開放二胎的消息出來後,我朋友告訴我,他妻子的姐姐正懷着第二胎,正巧,趕上了。「趕上了」意味着,當這個孩子出生的時候,他/她的父母不需要再交罰款了。我為他感到高興,但很快意識到,原來國家掌控民眾的生育權之久,已經讓我們視之為恒常,有少少放寬就能夠這樣子開心起來了。我回憶起我20多年的短短人生中,關於計劃生育的一切,包括我自己的家庭。我也想起了馮建梅,那個懷孕七個多月,卻被地方官員強制引產(Labor induction)的女人。

中國開放二胎,不少人在網上說,沒想到我們竟成了中國唯一的一代獨生子女。這說法當然可以更嚴謹些,而且開放二胎並不像開閘放水,一聲令下,人人都走進臥室,多生一個。不過,「獨生子女」這個詞,至少對我來說,從中國人失去自主生育權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是一個純粹的、以家庭為單位的概念了。

我是被迫成為「獨生子女」的。我不清楚我父母當時是否交得起二胎罰款,但限制他們的不只是這筆錢而已。我的家人在體制內工作,計劃生育是國策,違背國策就會失去公職。當然,這限制也許只適用於基層的小官。在上小學之前,我從沒有覺得自己沒有兄弟姐妹有什麼奇怪,因為我遇見的同齡人絕大多數都是如此。直到我發現,班上一個小男孩有一個親生的姐姐,他們的鼻子和嘴巴長得都特別像。我在我的表親中是最小的,一直很想做姐姐,好羡慕。於是我問媽媽,我會不會有個小妹妹?我媽說:不行的,如果再生一個,爸爸就沒有工作啦。

不能吃國家的飯卻砸國家的鍋

我明白了。我不可以有親生的、長得和我很像的弟妹,這就和我們小學的校規一樣,是不可以違背的。長大以後我回想,只覺得這一招真狠,在這個擁有龐大公務員體系的國家,只要以這穩定的「鐵飯碗」為要挾,就能一下子讓這麼多人乖乖聽話。這就像在提醒你,是國家給你飯吃,所以國家不需要這麼多孩子的時候,你就要以身作則犧牲一下,不能吃着國家的飯卻砸國家的鍋。對我父母這一輩來說,他們從祖輩和父輩身上承襲了自戰亂、土改、反右、文革、八九六四以來的,對政權的敬畏與恐慌,所以最重要的是現世安慰,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平平安安。好不容易找到鐵飯碗,背靠的是國家這棵大樹,國家說只能生一個,那就生一個吧。

這些年來我從沒有問過我媽,想不想要第二個孩子。問來做什麼呢?也生不了。可是就在幾年前,我突然發現,原來我就是第二個孩子。那年我在大學,放暑假回去看外婆,外婆突然放低了聲音說:你和你媽媽做得母女,是緣分。原來當年我媽媽懷孕卻渾然不覺,吃了不少感冒藥和其他西藥,發現懷孕的時候已經三個多月了。醫生說,吃的藥對孩子健康有風險,讓她考慮清楚,因為計劃生育,只能生一個,只有一次機會,如果這個孩子生下來有問題,也不能再生。我試過去想像,媽媽決定把孩子打掉的時候是什麼心情。一睜眼,隆起的小腹又再平復下去,國策的大門再次打開──恭喜你,可以再懷一個孩子了。

那個孩子沒了,很快,媽媽有了我。在春天,新生的季節,我是長在舊枝的疤痕上健康的新葉子,以「獨生子女」之名,僥倖地得以出生。我享受着媽媽對兩個孩子的愧疚和疼愛,這樣長大了。在某種意義上,如果沒有計劃生育,媽媽也許會生下那位不知是我哥哥還是姐姐的親人,我也就錯過了被孕育的時機。一想到這裏,就覺得我生而為人,真是對不起那孩子。即使我如同一個尋常孩子般長大,看起來一家都生活得幸福美滿,但原來許多隱痛,是國家早就在我家種下的。

儘管如此,和許許多多家庭相比,計劃生育給我家帶來的傷害,其實仍是很小很小的。和我媽媽的抉擇相比,還有更多懷二胎的女人根本沒得選,由計生委或是後來的衛計委來決定孩子的去留。

我第一次了解計生委的手段,是從我中學同學的口中得知。但她不是受害的一方,她父親是計生委的官員。和很多公務員子女一樣,她放假的時候會跑去父母工作單位玩。在那裏她見到哭天搶地的女人,挺着大肚子被捉進房間。她穿過一條走廊,兩側的房間裏有好多陰道擴張器。有一天他們家突然被大力拍門,闖進來的人追打她的父親和母親,大喊着:「你們這些人也不怕傷陰鷙!」她父親給人追着逃出了門外,拖鞋都掉了一只。我的這位同學告訴我,她和她母親都看不起她父親的工作。但實際上,作為體制內的單位,計生委待遇不錯,是很多年輕人想要進去的地方。不過幾年後,她父親靠努力應酬獲得的機會,調去了其他單位。這些政策的底層執行者,手裏掌握着鄉親和同胞們下一代的生殺大權,在震撼人心的傳媒揭露下,他們面目可憎。有人會說那只是一份工作,他們執行任務而已;但也有人說,他們是在體制內主動作惡,為了達到指標不擇手段。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站在,或是被擺放在許多更底層民眾的對立面,成了計劃生育政策滲入中國每個家庭的觸角。

萬能的「中國國情」背後的集體主義

為計劃生育政策辯護的說辭中,常出現的有萬能的「中國國情」。把這國情加諸到每一個人身上,背後又有一種集體主義的邏輯。國情如此,你們身為中國人,要懂得顧全大局,為國家着想。你們要犧牲小我,成全大我,這是中國人的精神。可惜的是,我實在難以領悟這樣的精神。

現在,二胎是全面放開了,不過第三個孩子,照樣是不准有的。中國人生幾個孩子,依然不是自己說了算的。國家需要勞動力的時候,民眾就要多生;人口負擔過重了,就要少生;老齡化嚴重了,再鼓勵你多生。於是你要麼被迫擁有一大群兄弟姐妹,要麼被迫成為獨生子女,要麼被迫擁有一個僅有的兄弟姐妹。我們這一代互相作伴的獨生子女,都沒有嘗過和親兄弟、親姐妹一起長大的滋味;選擇工作的時候,如果離父母遠了,不免要狠一狠心;當父母老去,沒有親人和我們分擔父母的養老。國策變更,一個時代結束了嗎?獨生子女的時代也許結束了,生育權的管制卻不過在以另一種方式重新開始,只不過二孩難養,這一次的「批量生產」,也未必能再使共和國如願了。

(葉藏,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碩士,來自中國南方小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