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樓價自2004年起一直向上。
過去6年多,量度二手樓價的香港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上升1.59倍,不少香港市民一直抱怨「上車難」。10月16日,中文大學公布最新的「香港生活指數」,指一個中等收入家庭,不吃不喝不消費,也要14.75年才能買到九龍區一個300多呎的小單位。
買家一直等等等,等香港樓價回落。近日,官員和商家都表示,預測香港樓價即將下滑。數據反映事實,端傳媒綜合各大數據,嘗試用 6 幅圖表顯示香港樓市趨勢,勾畫香港住宅樓市的藍圖。
徵兆一:房屋供應大增

香港政府近年積極推出土地,增加房屋供應,未來3至4年可供應一手私樓單位達8.6萬伙,創下歷史新高,平均每年有超過2.15萬伙供應,比過去10年平均數字高70%。港府明言,不會減少土地供應,意味房屋供應將越來越多。
徵兆二:二手樓價下跌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取自香港100個大型屋苑的二手成交,逢星期五公布一次,反映香港樓價變動。指數以1997年7月的樓價為基準,設定為100點。CCL在今年9月13日達到歷史高峰146.92點,10月30日數字為142.98,創15個星期以來最低,顯示樓市持續調整。
徵兆三:地產商急忙散貨熱

5大地產商一改以往「慢慢出售」方式,今年有盤即售,為求盡快套現,紛紛以貼近二手價開售,並提供各種優惠,以圖盡快散貨。以長江實業集團為例,今年上半年已推出價單的單位多達3,002伙,而去年全年都只有3,578伙;長實下半年仍有「世宙」及「君柏」等新盤至少1,398伙蓄勢待發;至於新鴻基地產推出的「東環II」項目,首批單位提供最高11%折扣優惠。
徵兆四:地產商新單位越來越小

今年《華爾街日報》報導指,香港180呎的蚊型單位售價美金50萬(港幣400萬),每方呎2.2萬,匪夷所思。香港各大地產商今年推出愈來愈多的蚊型單位,單位面積也愈來愈小。截至今年8月31日落成的私人樓宇,超過26%都是低於430呎的小單位,創歷史新高,幾乎是去年的一倍。
經濟學家關焯照10月30日在《蘋果日報》表示,這顯示地產商希望吸盡市場的剩餘購買力,「有財力的人士又怎會對『劏房樓』有興趣,只有一班睇餸食飯的上車一族才會考慮這類型的單位。」當這班「上車一族」的荷包都被吸乾,樓價會怎樣?
徵兆五:新推單位的四大匪夷所思
樓價高企,細單位呎價貴,但首期低,吸引大量上車客,發展商看準商機,將單位「劏」得越來越細。
在「最重要是細」的氣氛下,用盡所有可發展空間,令單位的圖則變得奇怪,被市場稱為地產「奇則」(奇怪的圖則)。




徵兆六:各界合力 唱淡樓價
香港樓市供應正在逐步回升,加上美國聯儲局可能在12月的會議上宣布加息。令一眾外資大行、學者和財金官員最近都看淡香港樓市。



2017 年 7 月,端傳媒啟動了對深度內容付費的會員機制。在此之前刊發的深度原創報導,都會免費開放,也期待你付費支持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