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英國《大憲章》中國巡展「一波三折」

刊登於 2015-10-17

英國《大憲章》抄本。攝 : Michael Nagle/GETTY
英國《大憲章》抄本。

被公認為奠定了現代憲政基礎的英國《大憲章》(Magna Carta)在誕生800週年之際,由英國赫利福德大教堂(Hereford Cathedral)保存的抄本原件近日來到中國展出。不過,這份珍貴的歷史文件在中國展出的首站北京便遇到了麻煩——10月13日原定的展出地點從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突然被改為空間有限的英國駐華大使館走廊;而10月25日在上海站的展出地點也被臨時變更,由之前預定的觀复博物館被改到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

上海站展覽的組織者10月20日表示,此次臨時更換地點,是由於博物館位於新建的上海中心大廈內,還不具備向公眾開放的能力。

在北京站展覽地點被臨時更改後,英國外交部的一名代表表示,換場地的決定「純粹基於行政及後勤方面的可行性」。而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則表示,他們在展覽開幕的幾天前才被告知地點有變,但不知道原因。目前,「大憲章」在中國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上已成為「敏感詞」,搜索不到任何信息。

《大憲章》被公認為現代社會法治基礎最重要的文件之一。我們很高興促成它在中國的首次展出。我願借此機會邀請中國各界朋友在中英關係步入『黃金時代』的進程中參觀我們的這一重要文化遺產,並開啟兩國法治和司法領域的進一步合作。

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Barbara Woodward)

《大憲章》是1215年由英格蘭國王約翰(King John)簽署、貴族用於限制國王權力的憲法性文件,被譽為「個人自由反抗君主專制的基礎」,並創造了「法治」(Rule of Law)的概念。為紀念《大憲章》簽署800週年,英國特意舉辦了這次全球巡展。本次在北京的展覽恰逢國家主席習近平訪英前夕,隨後還將在廣州、上海展出,重慶則將展出一份《大憲章》的複製品。

英國政府把2015年稱作中英關係的「黃金年」,習近平將在下周開啟的訪英之旅也將是中國領導人10年來首次對英國進行的國是訪問。就在中英領導人會面前夕,這起《大憲章》展覽換場地事件已經成為輿論焦點。

《金融時報》評論認為,中國擔心在大學裏對《大憲章》的展示,非但不能鞏固中英關係的「黃金時代」,反而會在中國學生心中植入「不受歡迎的理念」。《紐約時報》評論稱,《大憲章》被認為是英國和美國憲政的基石,而這種制度在中國領導人看來是對共產黨統治的威脅。

就在上月初,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還舉辦了一場國際學術會議來紀念《大憲章》誕生800週年,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亦有出席。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在會議上指出,《大憲章》的法治文明已成為全球的基本共識,其核心理念800年後仍未發生變化。  

4
本次展出的赫利福德大教堂保存的《大憲章》是目前世上僅存的4份1217年抄本之一。

聲音

原定設展於人民大學,昨天(13日)卻突然改變地點,令人不解……假如英國企業在華搞一個勞斯萊斯汽車之類展覽,肯定暢通無阻。但《大憲章》這樣的典章制度國寶,卻只能放在狹小而防備森嚴的大使官邸裏,何其重利輕義!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方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大憲章」搜索結果未予顯示。

新浪微博搜索「大憲章」

因為《大憲章》這樣的古老文獻而感到緊張?他們未免有點敏感、脆弱,是不是呢,中國的領導人們?可憐的傢伙。

前英國駐北京外交官、澳洲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Kerry Brown

大憲章

拉丁語:Magna Carta,又被稱作自由大憲章,是英格蘭國王約翰最初於1215年6月15日在溫莎附近的蘭尼米德訂立的拉丁文政治性授權文件;但在隨後的版本中,大部分對英國王室絕對權力的直接挑戰條目被刪除;1225年首次成為法律;1297年的英文版本至今仍然是英格蘭威爾斯的有效法律。這份由坎特伯里大主教史蒂芬·朗頓起草的大憲章乃封建貴族用來對抗英國國王(主要是針對當時的約翰)權力的封建權利保障協議。訂立大憲章的主因是教皇、英王約翰及封建貴族對王室權力出現意見分歧。大憲章要求王室放棄部分權力,保護教會的權力,尊重司法過程,接受王權受法律的限制。大憲章是英國在建立憲法政治這長遠歷史過程的開始。約翰死後,亨利三世的攝政政府為了爭取支持,在刪除了一些比較極端的條款後,於1216年重新頒布了「大憲章」。到1217年第一次諸侯戰爭結束時,亨利三世頒布的大憲章成為了停戰協議的一部分。由於資金匱乏,1225年,亨利再次頒布了「大憲章」,以此換取徵收新稅的權力。亨利三世的兒子愛德華一世在1297年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愛德華一世確認了大憲章是英格蘭成文法的一部分。(資料來自维基百科)

來源:新華網美國之音FT中文網紐約時報人大法學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