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反右運動,已經過去快六十年了,但對此段歷史的研究,還沒有與其影響相匹配的著述出現。像朱正《1957年的夏季》與丁抒《陽謀》算是比較有意思的著作,但其間的研究與判斷,都還有一些可商之處。而宋永毅主編的《中國反右運動資料庫》內容相當豐富龐雜,但也不乏漏收。與此同時,武宜三主編的《1957受難者姓名大辭典》,有不少發現,但尚未完全出籠。反右運動固然是一次全國性的政治運動,但我認為不管怎樣,各省的情況或有差異,應該就此做比較細緻的個案研究。
近讀當代貴州簡史編委會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的《當代貴州大事記》(1949—1995),覺得可以用其間的史料,來研究一下反右運動的運作機制及其後續影響,以便做一個切片式的個案研究。這樣的研究,可以了解官方的說法,以及他們公佈的右派數字。不管他們的說法是否有掩蓋,是否準確,至少要將其公布與研究出來,讓更多的人知曉與印證。而各省都有像《當代貴州大事記》一類的官方書籍出籠,加上各縣縣誌(以及校史)所載的右派數字,應該能從中得到相對完整的數字,從而比較他們所說的五十五萬右派的數字是否真是事實。
再者,運動存在地域與時間差異,很多人以為小事,其實要把運動研究得細緻,切不可不注意及此。因為時間差可以研究出文件的傳輸與傳達速度,可以窺看運轉效率。地域差異,可以從中看出各地領導者的一些個體差異,在大一統的中央文件面前有何不同的表現,雖然他們的差異可能不容易發現,但並非毫無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