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下行和人民幣貶值並未遏制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10月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已在今年8月取代日圓,成為全球第4大支付貨幣。SWIFT 數據顯示,8月全球所有貨幣支付額減少8.3%,但人民幣支付額卻增加9.13%。
不過,人民幣在國際支付扮演的角色仍然有限。8月份人民幣只佔全球支付貨幣2.79%的份額,而排名前三的美元、歐元和英鎊則分別佔44.82%、27.20%和8.45%。
我們的數據顯示人民幣正在成為國際貨幣的路上。
SWIFT的報告稱,8月使用人民幣進行支付的海外交易量同比增長50%,環比增長20%,並首次在一月內突破100萬筆。在貿易融資領域,人民幣佔全球信用證(letters of credit)發行額的9.1%,位居第二。不過 SWIFT 的報告同樣指出,中國央行在8月意外宣布人民幣貶值,可能是引致人民幣使用量激增的原因。
中國政府從2010年開始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目前,人民幣境外清算行已覆蓋香港、英國、韓國、澳大利亞、南非等多地。中國央行同樣在推動中國國際支付系統。中國總理李克强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表示,中國將在年底前建成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用於提高人民幣清算結算效率,便利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使用。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在積極游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SDR)。SDR 是進行國際支付的特別手段,以歐元、日圓、英鎊和美元組成的「一籃子貨幣」定值。決定是否將新貨幣納入SDR籃子時,IMF主要會考察該貿易經濟體的角色和該貨幣是否能自由使用。金融時報的分析認為,人民幣已接近獲得儲備貨幣地位。
截止今年8月,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使用人民幣支付,但超過90%的支付流量集中在10個國家。新加坡佔人民幣支付處理量的24.4%,英國緊隨其後,佔比21.6%。目前,超過1,700家金融機構正以人民幣進行全球支付,較去年同期增加14%,其中約600家機構並未在中國或香港設點。
聲音
非常有趣的數據,可以輕易看到美元的強大地位,人民幣還有很長一段路才能追上。
五年前人民幣交易幾乎不存在,如今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交易最多的貨幣之一。鑒於中國在經濟和商業中扮演着地區和全球商業中心的角色,因此進行人民幣交易已變得非常關鍵。
人民幣在跨境交易中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顯示這一貨幣正在融入全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