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現場:無人知曉的桃園心事

你可能路過好多次,卻從不曾真正造訪它。《夭夭》說的是桃園,同時也是新世代青年如何改變故鄉的故事。
陳夏⺠與他的夭夭雜誌於即將開幕的讀字書店⾨前。
台灣 出版

有一間我非常喜愛、開在稻田裏的店鋪,是由一對七年級小夫妻巧手將廢棄已久的卡拉OK店,改造成有着迷人庭院與大量木造書架的獨立書店;這間有「北台灣最美書店」之稱的「晴耕雨讀小書院」並不在台北,而是位處對許多人而言略顯陌生的桃園。

晴耕雨讀小書院的背後,原來藏着青年返鄉創業的故事,小夫妻在正值事業起步的年紀,決心辭去都會區高速運轉的工作,返鄉編織自己的夢想。事實上,像他們這樣的桃園人,這兩三年不斷地增加。

年輕而活躍的出版人陳夏民,也選擇了相似的道路。在異鄉生活多年的他,返鄉創立獨立出版社「逗點文創結社」,更以桃園為基地,凝聚其他在地藝文團體的力量,共同策劃出地方誌《夭夭》。

陳夏民與他的夭夭雜誌於即將開幕的讀字書店前。攝 : 趙豫中 /端傳媒
陳夏民與他的夭夭雜誌於即將開幕的讀字書店前。

提及桃園,不少人腦海立刻浮現的是桃園機場及工業城。實際走訪一趟桃園,你會發現這座城市的樣貌早有了顯著改變,東南亞新移工群聚,讓城內的文化與生活形態更加多元豐富,在地青年返鄉潮的發酵,也逐漸形成文化聚落,居住在此的居民臉上開始多了幾分驕傲,喜歡獨立書店、風格咖啡館、特色小店的年輕人,再也不用整天往台北跑。

《夭夭》紀錄的,正是轉變中的桃園。

1980年出生桃園的陳夏民,曾有一段久居他城的生活,自大學起,有八年的時光在花蓮東華大學進修,完成學業、服完兵役後,他又北上工作,開始了往返台北、桃園兩地之間的生活。直到六年前,他毅然決然地搬離出版的中心台北,遷回改變日趨劇烈的桃園。

搬回桃園後的陳夏民,努力讓一個離出版中心有點距離的出版社,在文青市場佔有一席之地。腦袋靈活的他,曾利用拍攝氛圍式微電影、邀請詩人作家全台走透透的特殊行銷手法,讓在文學圈長期被漠視的詩集,有了發聲與贏得目光的機會。他也曾與「一人出版社」的總編輯劉霽合作,以亦敵亦友的微妙關係,分別出版既是朋友又是對手的文豪海明威及費茲傑羅的經典之作,成功創造不少話題。

出版之外,他還跟同是返鄉青年、「只是光影」咖啡館的經營者共同創辦獨立誌《夭夭》,希望透過這本刊物扭轉「桃園是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

陳夏民與他所出版的夭夭雜誌。攝 : 趙豫中 /端傳媒
陳夏民與他所出版的夭夭雜誌。

自2013年7月創刊的《夭夭》,以季刊發行,刊名出自《詩經》的桃之夭夭,刻意將「桃」字消去,引「夭夭」為名。關於命名,陳夏民有一套自己的哲學,乍看之下,不知刊物從何地而來,卻在細嚼慢嚥後,才發現它的出處來自桃園。

《夭夭》的題材幾乎無所不包,以桃園為出發點,廣含生活、旅行、藝文、環境議題,例如大桃園散步路線、獨立書店、有機農場巡禮等,開本接近一手可輕易掌握的文庫開本。原來只印兩千份供免費拿取,第六期後因拿到文化部的補助,得以邁向一萬冊的高發行量。

獨立刊物沒有龐大的編輯團隊支撐,陳夏民經常得一人兼三人用,校長兼撞鐘,自己也得跳下來書寫。他在專欄「在大吃大喝的人生整理魔法」中,鼓勵眾人投書人生疑惑,再以隱藏版美食療癒人心。

這單元總是讓我想到有一陣子愛不釋手的書籍《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作者提姆.哈福特在《金融時報》專欄中,以經濟學替人解答生活上的疑惑,包括愛情、親子關係、及生死問題,陳夏民則形似以美食如法炮製,令人莞爾。

《夭夭》以大量人物故事捕捉桃園青年世代的轉變,同時不忘見證老一輩人的眷村回憶,兩者堆砌成一幅堪稱完整的桃園人面貌。

許多如陳夏民般的歸鄉遊子,在外闖蕩一番後才看見家鄉的美好,《夭夭》裏頭記錄了不少這樣的故事。例如經營家傳150年老屋「源古本鋪」的古正君,曾因為受不了老家落後生活,四處在異地走跳,直到有天在飛機上讀到日本作家介紹桃園大溪的文章,讓她訝異於故鄉的美,又接續一場上海城市行銷計畫,第一個討論的成功案例竟是她祖傳的百年家屋,種種的巧合,讓她最終決心返鄉。

古正君也提及蔣勳所著的《天地有大美》如何啟蒙她,不僅讓她開始替家屋規劃節氣活動,更替愛講故事的老人們家打造舞台,邀請茶道師父上門舉辦茶席活動等,儼然成了百年老屋最稱職的守護者。

又或者,接續在太陽花學運後,三位於桃園出生的政治素人王浩宇、湯琳翔、羅岳峰返鄉投入九合一選舉,以參選議員的方式為公民服務。三人之中,最後雖然只有以經營「我是中壢人」網站的王浩宇當選,卻仍能從三人的言談之間,察覺年輕世代對於故鄉的抱負與使命。

桃園畢竟還是眷村的大本營,每期的《夭夭》都會尋訪曾在眷村居住的老一輩人物,這同時也是陳夏民最喜愛的單元。陳夏民與我分享了一個小插曲:《夭夭》曾訪談過一位高齡88歲的老先生,正當陳夏民在電腦前校稿時,他的母親竟認出照片中的受訪者是自己的小學老師,陳夏民大呼巧合之外,這才意識到,《夭夭》一路下來耕耘的無非是「挖掘與保存桃園的記憶。」

陳夏民與其工作夥伴正在為即將開幕的讀字書店做準備
。攝 : 趙豫中 /端傳媒
陳夏民與其工作夥伴正在為即將開幕的讀字書店做準備
。

與其說《夭夭》是陳夏民一人的心血結晶,不如說它是桃園在地文化力量的集結更為精確。因為除了陳夏民的全心投入,左鄰右舍也紛紛貢獻一己之力,才讓這本刊物有了豐碩的成果。已臻成熟《夭夭》於是決定在2015年11月起,以販售代替過去的免費發送。

看準漸漸匯集各方人才的桃園,這一刻最需要的是盡情發揮的平台,陳夏民在《夭夭》之後的下一步,是開設獨立書店「讀字書店」。陳夏民希望這間書店能扮演吸引文化資源進入桃園,同時將之整合運用的平台,然後再把桃園在地創作能量轉發出去。

像是如魚得水般,找到一種「共贏共享的創業狀態」,或許是陳夏民這輩青年世代最令人羨慕與佩服之處吧!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