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在全國範圍內合法,被認為是美國同性戀平權運動歷史上的一大勝利。定於今年9月上映的電影《石牆》也因此備受期待:這部由德國同性戀導演 Roland Emmerich 執導的影片,正是講述了美國同性戀平權運動的起點「石牆暴動」(Stonewall riots) 。
石牆(Stonewall)是紐約的一間同性戀酒吧。1960年代,美國司法制度中存在對同性戀群體的嚴重歧視,同性戀酒吧往往成為警察濫用權力的場所。 1969年6月28日凌晨,發生在石牆酒吧的一場民眾對警察的暴力示威活動, 被認定為美國歷史上同性戀群體對政府迫害的首次公開反抗,也因此成為美國和全球同性戀權利運動的標誌性事件。
然而影片《石牆》自推出首部預告片以來便飽受爭議。許多媒體、影評人和LGBTQ(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群體紛紛指責這部影片過於烘托白人男性形象,忽略了在真實歷史中少數族裔和性少數群體的核心作用。批評者稱之為對歷史的「洗白」。
Roland Emmerich 的《石牆》嚴重誤讀了歷史,將改變美國的變裝皇后們(drag queens)視作可有可無的裝飾, 相當於在重述《綠野仙蹤》(美國童話,講述了一個小女孩與獅子、機器人、稻草人一起追尋勇氣、善良和智慧的歷險故事)的時候,把它變成了一個白人男性同性戀的成長故事。
《石牆》將主角設定為一名年輕英俊的白人男性,由好萊塢影星 Jeremy Irvine 扮演,在片中被塑造為第一個向警方扔石頭的關鍵性歷史角色。而歷史上被普遍認為引導這場革命的黑人變裝皇后 Marsha P Johnson 和波多黎各跨性別女性 Silvia Rivera 等角色的重要性則被大幅削減。
針對預告片的批評,導演 Roland Emmerich 曾在 Facebook 上解釋稱,該片並非要重現歷史,而是以「石牆暴動」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虛構人物的故事。Emmerich 表示他喜歡這個故事,並稱大家關注的 Marsha P Johnson、Silvia Rivera 和 Ray Castro 等人都會在片中出現。
然而,9月25日影片在美國上映後,批評聲音並未終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 有批評者在博客中寫道,「這相當於你去看《Selma》(美國黑人平權獲獎影片,2014年上映),卻沒有看到馬丁·路德·金」。
美國《名利場》(Vanity Fair)雜誌專欄作家 Richard Lawson 更加尖鋭地批評道,「石牆比有些人想象中的更糟糕——更具有冒犯性,更刻意地『洗白』歷史,甚至更做作。它實在是太爛了,我都不知道從何説起……一言以蔽之,除了具有冒犯性之外,石牆本身也是一部大爛片。」
截至目前,《石牆》在幾個主要電影評分網站上表現都很糟糕,其中在 IMDB(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nternet Movie Database)上被評3.0分(滿分10分);在 Metacritic 被評30分(滿分100分);在 Rotten Tomatoes (爛番茄)影評人組僅得9%的新鮮度(滿分100%)。
聲音
Emmerich 的《石牆》是一部本意良好,但蠢得無可救藥,且某種程度上來説具有侮辱性的電影,我想我們應該把它放在「呃這居然也能拍出來」和「也許這是上帝在提醒我們人類有多蠢」這一類型下,然後趕緊把它忘了算了。還記得那部 Ashton Kutcher 主演的史提夫·喬布斯(Steve Jobs)傳記片嗎?還記得那部沒有一首 Jimi Hendrix(美國著名音樂人)原作的Jimi Hendrix 傳記片嗎?你肯定不記得了。《石牆》很快就會遭到同樣的遺忘。
《石牆》的糟糕是全方位的,你無法想象任何人會喜歡它,無論是同性戀、異性戀還是其他群體。角色絲毫無法引起共鳴,因此他們每天面臨的問題也無法打動觀眾。此外,電影也沒能營造出強烈的時間(到處都是時代硬傷,從髮型開始就不對)和空間感(片中的格林威治村更像是一個舞台布景,而不像一個真實的地點)。
我覺得 Emmerich 未必對歷史存在偏見,選擇有票房號召力的白人型男可能更多來自商業利益的考量,爛番茄網觀眾組給出的高分就印證了這一點;然而不得不説,對於這個題材這樣處理,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構成了對歷史的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