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許寶強:必要的繞道──檢討傘運的檢討

認真的回顧,並非是一蹴而就,反思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觸及的議題既廣而深的雨傘運動。

許寶強:必要的繞道──檢討傘運的檢討
雨傘運動發生一週年前夕,有人在金鐘政府總部對出行人天橋懸掛印有「我要真普選」的黃色巨型橫額。

踏入9月,傘運一週年的檢討漸次出現,儘管由於選戰的考量,一些政治力量並不願意高調回顧,因此在社會的公共層面中表現得不算熱鬧,但也確實啟動了一些認真的反思。

這篇文章並非直接檢討雨傘運動,而是以9月初的一場於理工大學舉辦的傘運研討會作為對話對象,探討如何思考及設計回顧反思的過程,包括分析的方向及議程內容、討論程序之安排、後續的記錄和發布等等。因為認真的回顧,並非是一蹴而就,反思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觸及的議題既廣而深的雨傘運動。

議程設定

9月3日一場題為「後雨傘的政治解體和重構──公民社會往何處去?」的社運研討會,設訂了四場主題各異的對話,包括「雨傘運動的成敗得失」、「是革命,還是運動?」、「民粹主義下的公民社會」、「誰不是負資產?網絡時代下的性別政治」。這些議題涵括的範圍十分廣泛,嘗試檢討運動的成效、性質,同時企圖回應傘運前後頻繁呈現的民粹及性別政治。一天的時間自然無法達至什麼結論或共識,重要的是研討對話是否能生產出有助我們超越既有的認知框架、進一步釐清問題、深化反思的議程和開拓檢討的視角。循這思路,第一場的一位講者──前學聯秘書長周永康──提出,我們需要結合民眾的日常生活政治去思考民主運動的出路,這是很能夠開啟一個重要的反思面向的。他認為「雨傘運動是果,不是因」,指向的是重新檢視民主運動所置身的社會脈絡,尤其是民眾的日常生活政治。這讓我們思考雨傘民運觸動、接合以至改造了哪些香港百姓的生活習慣和價值取向,同時又如何脱離甚至惹怒另一些民眾的日常情感狀態。扣連民主政治與日常生活、民眾情感的重要性,在於理解後者能為前者建立一穩固的基礎,也就是認真對待社運中的「社會性」,否則只會剩下慣性的「運動」形式。此外,從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思考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也能對症下藥克服政權建制的政治與民生分割的論述。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