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港警務處改「六七暴動」內容引發爭議

刊登於 2015-09-16

#六七暴動

六七暴動時,香港防暴警察正在盤問兩名青年。AP
六七暴動時,香港防暴警察正在盤問兩名青年。

香港警務處於近期更新網頁,對有關「六七暴動」的內容進行修訂,引起巨大爭議。「六七暴動」(當時參與及支持者稱其為反英抗暴)是香港左派受大陸文革影響,於1967年發起的對抗港英政府的暴動,造成眾多警民傷亡。在此次修訂中,警務處網頁將暴徒「揮動毛語錄」等內容刪除,並將射殺警察的「共產黨民兵」改為「內地槍手」,被質疑為暴動發起方開脫責任。

(修訂)完全無政治目的,只不過將網頁內容精簡,因為我們發覺現代香港市民希望看資訊要快,(此舉是為了)方便他們在很短時間看到有關資訊。

香港警務處長盧偉聰

警務處更新網頁後,有網民通過網頁庫存檔系統將新舊版本對比,發現「警隊歷史」的「現代警隊的雛型 1945-67」章節有較大刪改。新版本將舊版本中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鬥委會)成立、巴士司機遭恐嚇、稱支持暴動的富商為「紅色肥貓」以及稱暴動者活動為「恐怖主義」等內容刪去,並在提及一宗5名警察中彈身亡的案件時,把開槍人的稱呼從「共產黨民兵」改為「內地槍手」。

曾在暴動期間參與防暴的前警司林占士指出,當年在邊境射殺警員的兇手持機槍,因此推測與共產黨軍隊有聯繫,而非普通「槍手」。他認為,新版本的改動貶低了同袍的犧牲價值,質疑警方試圖將暴動去政治化。

警務處長盧偉聰則在回應修訂事件時表示,舊版本版面太長,擔心市民沒興趣閱讀,修訂只是為了讓內容更精簡,方便讀者閱讀,完全沒有政治目的。他又稱,稍後會把「原汁原味」的警隊歷史網頁連結放到精簡版內。

但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此次修訂是為了淡化共產黨及港共在六七暴動中的角色,將責任推給港英政府,而盧偉聰的說法是「欲蓋彌彰」。他又指,傳統左派近年來尋求為暴動翻案,北京也間接撫慰,向當年的工聯會主席、鬥委會主任楊光頒發大紫荊勳章即是一例。

現任工聯會副會長黃國健則表示,港英年代的警方站在罷工者對立面,寫時帶有主觀情緒。但經過50年沉澱,歷史的包袱已經減輕,相信此時修訂一些激烈和負面的用詞是正常之舉。

8
六七暴動從1967年5月6日開始,同年12月基本結束,持續了約8個月。劉銳紹分析暴動源於三大因素:港英政府及警方的高壓、北京鼓勵和港共策動。

聲音

六七暴動歷史面貌多元,歷史看法會隨着更多細節被發掘而修改,警方或參照新研究成果作更改,新版說法變謹慎了,估計涉及政治目的動機不大。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劉智鵬

精簡不代表刪去重要部分,警察經常寫案情summary(總結),但不會將主要證供刪掉。

前警司林占士

不認為今次更改網頁會抹殺前線警員過往努力及影響士氣,每一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要着眼的地方……認同要堅守歷史,相關歷史保留在警隊博物館,不能抹殺。

警察員佐級協會發言人董耀明

六七事件中,共產黨和左派是最重要的元素,刪了這兩個元素等同竄改歷史。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委員涂謹申

六七暴動

是一場由香港左派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而對抗香港政府的暴動,一般公認其於1967年5月6日發動,於同年12月基本結束。支持者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之為「反英抗暴」。六七暴動由罷工及示威開始,到後來有反英示威工人被打傷打死、暗殺、炸彈放置(涉及1167個炸彈)和槍戰。事件造成1936人被檢控,約212名警務人員在內的802人受傷,51人死亡,死亡人數僅次於1956年雙十暴動。中國大陸不少城市都爆發了支援「香港抗暴」的遊行示威,英國駐華代辦亦被紅衛兵搗毀。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林彬在節目中批評左派的暴力行徑,數日後,其本人與堂弟被人投擲汽油彈燒死,被認為是這次事件衝突激烈的標誌性事件。六七暴動是香港發展的分水嶺,迫使當時的殖民政府改善施政。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明報蘋果日報雅虎香港RTHK星島日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