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我出國了,然後我回來了》陳以軒攝影展

刊登於 2015-09-07

#影像

藝術家陳以軒以攝影為創作主體,媒材形式橫跨平面攝影、創作書、錄像、影像裝置、以及行為演出,近期創作多關注在攝影如何處理個人的生命史,以及影像媒介在進行溝通傳達時的所產生的模糊與謬誤。「我出國了,然後我回來了。」陳以軒說。展覽命題看似直白,其實是藝術家這幾年的生命寫照,用書本、錄像、及幻燈片等等各種攝影的轉譯形式,描繪他赴美留學、往返異鄉的三段影像旅程,旅程中如按圖索驥般自我觀照,旁觀其身為異鄉局外人的找路姿態,找尋在路上失去的自我存在與歸屬感。

作品簡介

一、遍尋無處
2010年,陳以軒出國了,在紐約正式成為異鄉人。一年後回來探親時卻發現已無所適從、四處孤立,經歷了反向的文化衝擊。於是像公路電影中的主角般,為了尋找自我而上路拍照,仿製美國公路攝影的傳統,進行台灣版的、個人式的公路攝影之旅。
在路上不斷看到景物更替,從城市到鄉鎮,逐漸失去時間與空間感,遺世獨立於過去和未來的歷史脈絡;主體意識愈發清晰存在,但認同與歸屬感卻四處漂流。行旅的當下,他漸漸開始紀錄各種在中間的「無處」場景,一些既不是風景也不是城市景觀的曖昧交界,有的未都市化,有的更像是被遺棄。記錄的同時,也不自覺反身鏡像記錄了各種孤立疏離的自身狀態。
 
二、在中間
2012年,在美國與遠距離的女友分手,想回顧,於是將留美這兩年之間的私密回憶整理成冊,刻意把每幅影像的刺點放置在書本裝幀的中間處,看不見臉,也看不見表情,讓讀者只能窺視回憶的抽象形,或模糊的敘事元素;身為作者也因為再次的看不見,使得真實的回憶得以封存在書本中間,像是他的記憶深處。
 
三、過去的未來,未來的過去
2013年,最後一段旅程,在美國簽證期滿之際對未來的去留感到茫然,近鄉開始情怯,於是又着手整理舊照片,研究近年來的個人生命史,試着觀察出未來可能的生活情節與套路,共挑選了100張舊照片加上未來的日期,從離開美國那一天算起的一年內對未來預測(2013/08/31 – 2014/08/30),稱為「過去的未來」。
回國後,在這一年的當下,持續使用有記錄日期功能的舊式相機隨手拍攝,拍攝出的像是懷舊復古照片般,欲連結遙想出國前的過往,稱為「未來的過去」。這些兩組照片,便成為預測未來與真實當下未來的對照,對照當初的預測是否如實發生。

藝術家簡介:

藝術家陳以軒以攝影為創作主體,媒材形式橫跨平面攝影、創作書、錄像、影像裝置、以及行為演出,近期創作多關注在攝影如何處理個人的生命史,以及影像媒介在進行溝通傳達時的所產生的模糊與謬誤。

陳以軒畢業於輔仁大學廣告傳播學系,後於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獲得攝影碩士。他是唯一一位受邀參加2012年紐約攝影藝術節(New York Photo Festival 2012)的華裔藝術家,並於同年獲選爲PHOTO TAIPEI新銳藝術家。2013年7月於hpgrp GALLERY NEW YORK舉辦個展《我要離開這個城市了(I am Leaving this City)》,探索在兩個城市之間往返喪失的歸屬感。2014年2月於關渡美術館舉行《你是懂了嘛(Nessun Dorma)》個展,其中主要的錄像作品中陳以軒為意大利歌劇詠嘆調〈公主徹夜未眠〉配上音譯中文字幕,成為無意義中帶有意義的戲謔獨白,呈現台上台下盲目因襲的崇拜。

其作品《遍尋無處(Nowhere in Taiwan)》系列尋找自我與土地的認同,於2012年起在紐約展出,後被收爲休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的永久館藏,並於今年7-9月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個展《我出國了,然後我回來了》中展出。

展覽資訊:

時間 2015/07/25 - 2015/09/13 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F展覽室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