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蜜月在復活節島度過,但在那個與世隔絕的小島其實百無聊賴,其間看了關於復活節島歷史的電影《復活節島》(Rapa Nui)(「Rapa Nui」是當地人稱呼復活節島的名字),不禁感觸良多。感觸的不是電影有何誇張之處,而是它因為篇幅所限濃縮的悲劇,已沒有覆蓋復活節島悲劇的全豹。根據電影,復活節島今天一片荒蕪,主要因為全盛期的貴族倒行逆施,引起群眾暴動,加上過度砍伐樹木,令文明倒退到石器時代。這樣安排,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角色一筆抹殺,其實是避重就輕。要了解完整的故事,還得由復活節島通識談起。
電影沒有交代復活節島文明的由來,彷彿自成一國,與其他地方毫不相干。其實它雖然位置偏僻,也是位於太平洋的「玻里尼西亞三角帶」:在夏威夷、紐西蘭、復活節島組成的三角形以內,都是玻里尼西亞人的地方。在所有玻里尼西亞移民社會當中,復活節島發展得較晚,位置也最偏僻,但那裏的生態環境原來是人間天堂,加上居民難以離開,卻在短時間內孕育了最輝煌的玻里尼西亞文明。復活節島面積不及兩個香港島大,人口高峰時也只有二萬,卻創造了自己的宗教、語言和文字,彷彿是一個人類文明實驗室。
《大崩壞》的生態災難
玻里尼西亞人來到復活節島後,第一位酋長把全島土地分封給不同子女,逐漸演變成不同部落。由於復活節島孤懸海外,天然資源難以其他方式替補,當人口膨脹到某個程度,部落之間爭奪資源的衝突就難以避免。復活節島人相信祖先崇拜,認為先人擁有神秘力量,只要製造已故酋長、祭司的巨型石像,石像就可以留住那些力量,保佑後人。其實其他玻里尼西亞島嶼也有石像崇拜傳統,但規模小得多,並以木製為主,相信在復活節島早期也是一樣。然而在困獸鬥的復活節島,各部落為了炫耀自己部落的實力、在資源戰中震懾對手,石像逐漸越做越大,甚至出現了專門製作巨型石像的工場。接着的悲劇,電影諉過於大祭司,其實現實更多是不同部落酋長之間的競賽,地理學教授Jared Diamond的著作《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有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