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羅世宏:麥當勞過台灣「31年祭」

麥當勞出售直營店不足畏,更不足惜,台灣真正面對的問題是全球資本主義重組格局下的挑戰。

羅世宏:麥當勞過台灣「31年祭」
台灣新北市麥當勞

1984年1月28日,麥當勞風光登台,旋即創下單週營業額的世界紀錄,並在台灣掀起了一場速食革命。日前,麥當勞卻突然宣布將出售在台灣的413家直營店和加盟店,未來改採區域授權模式經營台灣市場。消息傳出,媒體報導網友「哀嚎遍野」,「民眾不捨」,相關報導誇張有餘,但也反映麥當勞在台灣社會的「分量」。

31年來,全球化進程跟着麥當勞的腳步滲透到台灣各個角落,帶來了為了利潤極大化而建構起來的一套麥當勞式生產和管理系統,不僅壓低人力成本,也將生產、銷售和消費流程高效化,讓麥當勞的金色拱門標誌在台灣充滿了「現代性」和「進步」的瑰麗色彩。

台灣社會本身,也如美國社會學家喬治‧雷瑟(George Ritzer)所說的那樣,開始了「麥當勞化」的步伐。

由於它的無所不在,以及產品質量穩定一致,《經濟學人》甚至從1986年起開始編制「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根據大麥克漢堡在不同國家的實際售價,用以判斷不同貨幣之間的交換匯率是否有所偏誤。「大麥克」在台灣售價79元台幣,相對較許多國家便宜,或許比起很多國家有更多台灣人吃得起「大麥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