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趙楚:閱兵牽動西太平洋戰略態勢

從軍事和戰略政策觀察的角度看,DF-21D和DF-26反艦彈道導彈可以當之無愧地稱之為本次閱兵最大軍事亮點。
2015年9月3日,中國解放軍在北京舉行的閱兵儀式上展示DF-21D反艦彈道導彈。圖為運載該導彈的裝甲車經過天安門廣場。

北京剛舉行的「93大閱兵」雖名為歷史紀念主題,但全球軍事觀察家和關注中國軍事政策的有心人不會不注意到,本次閱兵展示的諸多新式作戰裝備實為驚人,而其中最引起轟動的無疑要算兩款出現於戰略打擊兵器模組的非常特別的導彈——DF-21D和DF-26反艦彈道導彈,從軍事和戰略政策觀察的角度看,這兩款導彈可以當之無愧地稱之為本次閱兵最大軍事亮點。

要說過去五年裏美國戰略決策者和智庫對中國最為關切的軍事科技產品,這兩款長期處於神奇傳說中的撒手鐧型大殺器乃是當之無愧的首要目標。彈道導彈打航母和其他大中型艦船,這是美國研究中國軍事問題的學者們最擔憂的頭號作戰問題,而在五角大樓及參聯會的戰略計算中,這一傳說中的神奇兵器也是不得不考慮又不能肯定的最大變數。

因此,本次閱兵它們在世人面前赫然高調現身,這不僅是一般的裝備亮相,考慮到現實中美的西太平洋軍事戰略態勢,這一亮相勢必產生長期、深遠和戰略性的政策影響。

製圖:Sarene Chan

2009年之後,隨着美國將未來戰爭目光從911後的非常規作戰轉向亞太和西太的未來大國軍事競爭,再平衡戰略配套的新軍事作戰思想也隨後被提出來,即著名的空海一體戰(ASB,AIR-SEA BATTLE)。

空海一體戰的基本敵情想定是,隨着中國總體國力的提升及其向軍事能力的轉化,中國可能因東海或兩岸問題採取軍事行動,而面對美國在西太平洋以航母戰鬥/打擊群與基地體系為支撐的力量部署,中國在採取行動時勢必採用非對稱手段,確保將美軍攻擊性戰役力量隔絕在第一島鏈或相關行動區域之外,此即美國軍事戰略家所稱的反介入與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簡稱A2/AD)。

而美國考量中,中國實現反介入與區域拒止的主要手段即經過現代化升級的彈道導彈系統,特別是可以具備對航母遠端打擊能力的尖端型號。

問題在於,截止2015年初,五角大樓向美國國會提交的《中國軍力報告》發表,美方仍沒有確實證據表明中國已成功研製和部署這一類型的致命兵器。

反艦彈道導彈背後的技術、戰術與政策含義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閱兵展示的反艦彈道導彈不是一個型號,而是大小兩個型號!這種展示方式包含的技術,戰術與政策含義非常豐富。

簡單說來,首先,中國希望在中美首腦會晤前向美方打出一張大牌,表明在西太平洋擁有平衡美方優勢海空力量的致命砝碼。這種做法的意圖未必是挑戰,更可能是一種以實力求諒解與對話的姿態,因為某種區域拒止能力和反介入能力畢竟在中美戰略上依然是防禦性的,而非能壓倒美國。

其次,兩個型號的公布與展示意在提醒人們,這一自前蘇聯時代就有的技術傳說已經突破,並且成熟,因為閱兵官方解說員特意說明,本次閱兵展示的兵器都是解放軍部隊已列裝,也即進入正常訓練和作戰使用的裝備。

最後,大小兩個型號也表明,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發展投入很重,因為DF-21D據介紹已可以攻擊航速較快的一般艦船,換言之,在彈道導彈彈頭制導和機動這一過去人們認為不可能的技術難題上,中國已有不得了的突破,這對美國所包含的實戰及擴散風險是巨大的。

彈道導彈攻擊艦船的理念由前蘇聯軍工科技界最早於1970年代提出,因為與中國一樣,蘇軍曾是一支主要特色為陸權的力量,而美國攻防兼備和全球部署的航母戰鬥/打擊群,以及由此帶來的全球與戰區海權優勢,無疑為非常致命的威脅,也是一種美國人在作戰思想與計畫方面大力運用的非對稱優勢。

由於航母力量的薄弱和落後,必須在現有技術基礎上發展出可實現與可靠的反制手段。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利用彈道導彈彈道高,速度快的優點,彈道導彈打航母的設想被提出來。

前蘇聯並未有能力解決這一設想包含的技術難題。到1996年後的台海危機,中國自身嘗到了美國航母威脅的滋味,於是這一突破常規的裝備理念符合邏輯地被重新提出。然而,對於中國到底有無能力實現技術突破,全球觀察家以及國內熱心軍事媒體讀者都沒有把握。這一技術的難度在於,主要作戰航程實行慣性制導的彈道導彈攻擊時的下落速度高達近十倍,甚至幾十倍音速,這使得常規的彈頭制導和機動成為不可能。

本次閱兵兩種列裝型號同時亮相,這很明顯對於美國是一個有形而無聲的強力示威,表明解放軍已徹底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

值得順便提及的是,解說員在說到其他型號的彈道導彈,如陸軍野戰集團軍配屬的短程導彈DF-15B與DF-16時,也反常地表示這是精確打擊兵器,而人們過去一貫的認識是,彈道導彈並不能承擔精確打擊的任務。有心人可能注意到,這些導彈彈頭部位也安裝有小型彈翼,這表示這些彈頭可以進行必要的末端制導和彈道修正。這一技術的普遍意義是極為廣泛的。過去十多年來,大國軍事戰略競爭的一個主要領域為反導科技,而中國公開展示應用廣泛的彈頭機動能力,無疑也是對美國反導優勢的一個回應。中國一直對戰略反導持反對的立場,認為這一政策破壞大國戰略均勢。就DF-21D和DF-26所展示的超科技能力而言,這樣表示着解放軍的戰略導彈命中率提高到了世界一流的水準。

上述種種,無疑都會列入美國軍事決策者及智庫熱烈的聚焦和討論中。即使這些武器和能力的實際應用需要打一定折扣,對於奉行基於能力(CAPACITY OREINTATION)思維的美國新一代戰略智庫而言,他們都不會也不敢對於這種改變遊戲規則的軍事裝備和能力不當一回事,相反,從近年關於中國的各種軍事戰略報告及言論上看,美國在心理上一直在用「狼來了」的方式對中國可能具備的這種戰役與戰略能力進行自我準備,本次兩款導彈亮相,可謂美國人最擔心之事成了現實。

因此,可以毫無疑問地確信的是,美國正在實行的亞太再平衡第二階段(AISA-PACIFIC REBALANCE PHASE
II)及其配套戰法必定受到這一消息的立即和重大影響。說到底,美國勢必重新考量和看待中美的整體軍事力量比例問題。最起碼在西太平洋,空喊了20年的中國軍事威脅論者贏得了自己最大的賭注。

說這兩款導彈會影響整個西太戰略態勢,還可以從體系作戰的角度簡單分析。作戰專家了解,在當代環境下,要實現中遠端彈道導彈攻擊航母等艦船目標,不僅需要導彈平台本身技術的突破,從預警,作戰指揮到最後的制導和攻擊,攻擊成功勢必需要天基衛星系統及整個資訊化網路力量的支援。

也就是說,如果本次展示的反艦彈道導彈真的已投入實戰部署,那麼,這也意味着解放軍的整體預警、感知、監測和控制系統的資訊化已經取得升級換代的進步。而這些領域恰恰是過去美軍對中國最具備優勢的地方。這必然會導致美國決策者對中國整體軍事效能的重新評估,而這些評估無疑都會陸續表現在未來的美國有關決策上,而那又肯定會導致中國的反反應,如此互動對兩國未來軍事戰略關係自然也會產生重大影響,至於這種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還是正負互見,則要看兩國決策者和領導層的互動。

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目前再平衡第二階段的重點勢必加速和修正,升級同盟與加大技術優勢和調整前沿部署這些主要舉措都會有立即而深遠的變化。本年度五角大樓的《四年防務評審》(QDR2015)尚把ISIS代表的非傳統威脅和俄羅斯代表的強力改變現狀的所謂修正主義國家列為優先,中國居於伊朗和朝鮮等之後,被列為需要加強觀察和對話的潛在威脅。隨着本次DF-21D和DF-26的亮相,可以預言,最起碼在西太平洋地區,美國不可能不再把中國視為第一軍事對手了。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